Quantcast
Channel: 勞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如何面對黨內不同意見,殷鑒不遠。

$
0
0

有關街工,或是香港民主派政黨,最近因為不同聲音而發生的事件,大家都脫離不了傳統中國思維,或是國共的鬥爭觀。這無助於香港走向民主憲政政治的條件。
國人喜歡用二元論的方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方式看黨內不同意見存在,不同意見競爭的問題,這是孫文中華革命黨,蔣介石國民黨名共產黨的思考方式,是變態的,不說程序公義的,不合人性的。而且,而不是一個黨可容納多個光諳的思維,對於香港未來的民主建設是有難度的。 例如說,有不同意見在黨內存在,並競爭,即使少數派會拿到一定的權力,但是因為多元性及程序公義,沒有可能把他們都革除。
國人喜歡視所謂的路線分歧,為黨內任死我活的鬥爭,奪權。但是究竟是否一種奪權 ?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這不是延安的共產黨。我們要達到的是西方憲政式的政黨的教養及體統,就不要經常用這種思維看組織形式。
這就是西方政黨(立憲政黨)及我們(正走向他們的一員)的一個不同,我們需要學的是透明,紀律監督,黨內民主,黨內不同聲的保存。布爾什維克到中國共產黨的列寧主義思維,勸諫不好用它們來做分析 。
面對黨內不同意見, 政黨用程序舉行一場大會,投票,辦論,以調解來去斷定,判斷這種聲音的存在,是否是黨內需要。如否,在協商之後,再組團體,分而治之。 再說,黨內的競爭或是立場的不同是在西方式憲政政黨,是絕對容許的。很多本來用更溫和的方式處理的東西,因為國人的一些傳統思考(你死我亡的思想,黨爭的思考) 。 100年前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溫和派就處理到。當十月革命是「必然結果」而認為黨內光諳不同,存在不同聲音的黨沒有生命力。(結果論) 但是,起碼他們不是在1905年就把列寧等人阻擋在外。而是分而開會,透過中央組織協調,不同派別以本身的理念去擴大勢力,在不同事宜上仍然要緊密合作。
布爾什維克黨,他們在成為多數黨之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及普烈漢諾夫的非暴力議會爭取主張與他們要求暴力革命的主張不同,有沒有因為他們的對社會民主主義的路線不同,而革去他們的黨籍 沒有,一直到十月革命後,社民黨「被奪權」,溫和派仍然採取合作的態度。 100年前的俄國社民黨看似已經失敗(結果論),只是,他們對於包容(其實是容忍)的原則,到當今仍然有不少的政黨去支持(看英國保守黨有支持及反對脫離歐盟的派別)。
如果要走西方的民主(或是大家都有這種目標)公開公平與制度化的政黨,就是大家都要為之努力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