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Alex Leung
今日(2018年9月9日)政務司司長又寫輸入專才的網誌,他對輸入勞工計劃特別落力,不知何故?
事實上,早自2013年政府提出人口政策諮詢時已重點討論勞動人口不足,須要輸入專才。當時的推算認為香港的勞動人口將會在2018年達至峰值的3,713,000人(圖1)。然而,2017年的更新估算又推遲峰值4年至2022年:
『整體勞動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按推算將會由2017年的364萬上升至2019年至2022年期間367萬至368萬的高位,然後持續下降至2031年的351萬,隨後更下降至2066年的313萬。』[1]
圖1:2013年時政府對香港勞動人口(不計外籍傭工)的推算,來源:香港政府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政府推算人口經常估錯,已不是新聞,但經常以勞動人口即將下降來合理化輸入勞工政策,可能是有目的的估錯!
2013年的諮詢文件清楚指出,香港本地仍有很多增加勞動力的空間,尤其是支援更多婦女安心就業一項,文件提到婦女的在職比率只有49.6%,比男性的68.7%為低(圖2),原因之一是工作條件沒有配合照顧家庭成員的需要,譬如工作場所提供照顧兒童服務等。然而,諮詢完結4年,政府在相關的支援服務所做不多,勞福局局長在網誌[2]自誇和婦委會製作了一站式的婦女就業資訊網站和勞工處的「互動就業服務」網站等措施,基本上只做資訊提供,支援政策欠奉。相反,在輸入外勞措施方面則可謂全方位落足馬力,除了原有的多項輸入勞工計劃外,政府於上月(8月28日)更首次公布香港人才清單,涵蓋11項專業,吸引世界各地人才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發展。單就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一項,現時的每年配額已達1 000名,令本地人才更難尋找工作。
雖然網誌提到自從實施最低工資法例,婦女就業比率有所提升,但正如局長自己承認,投入職場的『主要為較年長和較低技術工人』,未有支援高學歷和高技術的婦女工作。在輸入專才計劃中所謂的未能在本地找到相關人才,可能是因為不少本地專才因為缺乏支援而無法投入職場而已。
圖2:2013年時政府對香港的男女在職比率統計,來源:香港政府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正如不少網民指出,包括親政府的研究機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在今年7月發表報告指,人工智能將會在未來20年內取代香港100萬個工作職位,其中包括不少專業和高技術的工作,譬如報告推算『香港的秘書、會計和核數師工作,其中70%未來將會被機器取代』。[3] 在此當前如此嚴峻的失業危機,香港政府不但沒有制定應對措施,加強在那些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業的培訓,反而加大輸入專才等計劃,令危機更大,本地人才更難應對!
[1] 政務司司長(2018) 人口數字的啟示,網誌,9月9日。
[2] 勞福局局長 (2016) 婦女就業,全面支援,網誌,3月6日。
[3] 世界之聲 (2018) 人工智能20年內取代香港100萬個工作,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