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及酒店業職工總會不定期舉辦快閃行動,打扮成「勿當奴」、「工資小偷」,手持「支持麥當奴支付生活工資」的道具,與途人拍照。
如果你很努力工作,但終究發現你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說不上改善生活待遇,你覺得荒謬嗎?香港社會正正處於這境況!最低工資的設立原本可以改善貧富懸殊,惟保障不斷收窄,民間繼而提出生活工資,希望從打工仔養活一個家庭的⻆度出發,以致辛勤工作能換取合理回報。
生活不等於生存 生活工資捍衛勞動尊嚴
樂施會於去年底提出生活工資,有別於由政府立法規管的最低工資,生活工資是要向政府部門、公營機構、私人企業及民間組織等作出倡議,採納符合生活需要的起碼工資水平,以自願參與方式承擔社會責任,並由生活工資基金會(living wage foundation)監管實施情況。
樂施會委託中大學者黃洪發表的「香港生活工資研究報告」,按照每月食物、住屋及其他必需開支為基礎,建議香港生活工資為$54.7。而民間亦組成生活工資聯盟,把生活工資的概念推廣到各行業、職場、社區。
何謂生活工資?
生活工資是指工友所賺取的收入足以滿足他及其家人尊嚴生活的工資水平,當中括營養均勻的飲食、合理的居住環境、保障基本的學習及醫療開支等。香港雖然自2011年開始設法定最低工資,不過最低工資不足以應付生活開支,所以樂施會早前公布香港生活工資研究,以一個月工作26日,每日工作8小時為基礎,計算出足以應付合理生活水平的生活工資為時薪$54.7。
工資提升 成就生活小確幸
如果有生活工資,對基層打工仔而言,可以直接提升生活質素,有居住在劏房的工友連購置冰箱、冷氣機等設備的金錢都沒有,更遑論假日到主題公園遊玩,留下美好回憶。長遠而言,生活工資甚至可以處理跨代貧窮,將資源用作子女教育之上。
單親媽媽蘭姐曾經在小餐廳做樓面,時薪36元,最近轉到所居住的屋邨的電器店打工,時薪39元,另加勤工奬金。蘭姐轉工的主因是想有多點時間照顧小朋友,午飯時間可以趁機到附近街市買菜,為兒子準備營養均衡的晚餐,以節省下來的交通費亦可以用作「加料」。對蘭姐而言,她的心願是有機會帶兒子去旅行,因為他未試過坐飛機,而身邊的同學們不時去旅行,曾經問她:「媽媽,我哋可唔可以去吓旅行呀?」但蘭姐難以應答。如果可以有生活工資,蘭姐計過月薪會多二千多元,蘭姐笑言:「唔敢想像」。不過如果成真,她希望每個月會將一半儲起,希望兩、三年就可以帶兒子旅行見識。
生活工資非洪水猛獸
自2001年英國民間開展生活工資運動以來,全英已經有超過4300個僱主落實生活工資。綜觀外國經驗,生活工資絕對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反而越來越得到各大企業的認同,以英超球會為例,利物浦、車路士、愛華頓、韋斯咸等等都是生活工資的僱主,不單止具體實行生活工資,仲高調支持,韋斯咸球會副主席Karren Brady女士就曾經說:「球會不只是球場上的11位球員……我們認同所有以及每個僱員的供獻,其中很重要是就是合理的回報,保持我們的人手。透過作出這個正確的決定,給予員工生活工資,我們感到十分自豪!」另外,一些大家都熟識的國際品牌如:匯豐銀行、IKEA、Burberry、雀巢、屈臣氐等在外國都有支持生活工資。
民間團體倫敦公民(London Citizens)到球場抗議,爭取球會給予直聘及外判工人生活工資。
政府拒絕聆聽訴求 最低工資保障收窄
最低工資的實施是民間爭取勞動尊嚴的重要里程碑,可惜政府一直拒絕聽取社會訴求改善政策,以至最低工資對基層工友在受惠人數及購買力的保障都不斷收窄。最低工資2011年實施以來,政府拒絕民間一直以來「一年一檢」的訴求,現時的「兩年一檢」連通脹都追不上,而近年最低工資的受惠人數亦有持續下降的趨勢,由實施首年佔勞動人口的6.4%下跌到2015年的1.4%。更諷刺的是,最低工資的購買力亦倒退至八年前水平,現時最低工資34.5元的購買力只有成立初期的77%,扣除通脹,即是大約當年的26.6元,比首個設立的最低工資$28更要低。
除此之外,職工盟聯同各民間組織亦一直建議最低工資必須加入基本生活需要的考慮因素,而不是現時單單以「整體經濟狀況」、「勞工市場情兄」、「競爭力」以及「社會共融」等一糸列指標,無視打工仔的生活需要。
政府的偽裝術:最低工資 VS 人均生產力
其實職工盟一直以來都有就最低工資提出質疑,政府都會辯稱法定最低工資相當於工資中位數50 – 55%,跟其他國家比較已屬偏高水平。但實情是,香港僱員報酬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份比長期偏低,最低工資相對人均生產總值的水平一直下跌,由2011 年的21.3%,降至2017年的20.3%(下圖)。
另外,工資差距亦極度懸殊,令工資中位數偏低,推高了最低工資與中位數的比例,換言之,即使最低工資相當於工資中位數一半,亦不能改變工資仍然偏低的事實。再與其他地區比較(圖2),香港最低工資水平僅佔人均生產總值20.6%,比紐西蘭(54.9%)、法國(50.6%)、英國(45%)都比香港高一倍,即使與亞洲地區比較亦敬陪末席,與南韓(38%)同日本(35%)都有一大距離(下圖)。
本文刊於《工盟團結報#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