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聯合醫院懷安科及內科病房爆發武漢肺炎院內感染群組,令政府仍未將武漢肺炎納入職業病之問題再度浮現。今年四月及八月,醫管局員工陣線(下稱本會)聯同香港職工會聯盟、工業傷亡權益會及醫院管理局職工總會已分別舉行兩次聯合記者會,認為現時勞工法例對僱員在武漢肺炎上保障不足 ,強烈要求政府將其納入為法定職業病。 但直至現時為止,勞工及福利局仍未就此作正面回應或與我等組織作諮詢及跟進。
現行法例對僱員保障不足
根據現行勞工法例,若僱員不幸因工染病,可循兩種途徑向僱主追討損失:普通法民事疏忽索償或《僱員補償條例》工傷索償。以上索償,僱員均要負起舉證責任,期間或會出現爭拗以及僱主不願承擔責任等情況,對染疫僱員作出二次傷害。上文提及之聯合醫院群組,直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共有七名職員檢測結果呈初步陽性,包括四名護士、一名抽血員、一名病人服務助理及一名外判清潔員工。醫院管理局聲稱調查工作尚在進行中,仍未能確定僱員是否於工作期間受到感染。假如僱員將來欲向醫管局索償,便需自行舉證自己是工作時感染而非社區感染,因此現時的法例並不足夠保障僱員。
個人防護裝備使用指引及最新情況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於12月28日記者會上提到現時有足夠個人防護裝備庫存,呼籲同事可「應用則用」。可是,醫管局不斷強調個人防護裝備有六個月庫存量,但實際情況卻是管理層仍然限制前線醫護人員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例如,是次爆發可能於向病人進行餵食時受到感染,當局雖於記者會上鼓勵員工認為有需要使用護目鏡時就應取用,但根據現時的感染控制指引,餵食並不屬於產生氣霧化程序(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 AGP),部門管理層便不會容許僱員使用保護性較高的護目鏡或全面罩。本會一直強調,醫管局高層只著眼於向外公布漂亮的庫存數字,卻忽視實際庫存是否能夠分發至前線醫護手上。
另一方面,本會對醫管局一直強調員工有所謂「合適的個人防護裝備」的說法多次提出質疑:
1. 指引說明肺炎確診病人需要入住負壓病房及於病區使用N95呼吸器。可是,於普通病房(如是次院內爆發為例)員工進行非AGP的護理程序時只會佩戴外科口罩;而於普通病房的病人只要與確診者有15分鐘或以上面對面接觸 ,或與確診者同處於同一病格超過2小時,無論是否戴上口罩,都會被視為密切接觸者。
2. 同樣是佩戴外科口罩,為何同事與病人在被界定為密切接觸者的標準可以如此不同?醫管局至今仍未於任何途徑回應此問題。
3. 本會留意到當局現時提供的N95替代品納米口罩出現嚴重品質問題,容易移位、鬆緊度每款批次不同、甚至在隔離病房照顧病人期間斷裂,擔心因此感染。當局卻只回應會為員工安排面形測試及向供應商、生產商反映情況,卻不會正視此問題所帶來之存在風險。
促請醫管局與政府協商加快進程
國際工會聯合會(ITUC)在2020年4月17日發稿,指出由於有院內感染的證據,各國政府應將 2019 冠狀病毒病列作職業病,以保障照顧者的勞工權益,讓他們獲得應得的治療和賠償,但香港政府則倒行逆施。 香港抗疫近一年,醫管局與政府只懂得迎合上意、清算醫護,將時間心神都放在打壓港人權利之上。林鄭月娥口口聲聲要支持醫護人員和前線抗疫人士,但實際上妄顧前線醫護人員權益,由當日堅拒封關、豁免檢疫導致社區爆發,至今本港出現院內爆發,仍堅拒將武漢肺炎列為法定職業病,前線醫護不但疲於奔命,更是為政府的失職負責。
武漢肺炎爆發至今,已有多名前線醫護受感染,但按照現時條例,他們需要證明自己是工作期間因工染病,方可獲得賠償。而醫管局及政府則往往推卸責任,將醫護受感染的責任歸咎於受害者之上,完全不理解前線醫護所承受的風險,更毫不尊重前線抗疫人員的付出。本會促請醫管局盡快與政府協商,將武漢肺炎納入《僱員補償條例》附表2和《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附表2作為職業病,肩負僱主的責任,保障前線人員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