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湘說,工會越強的地方,失業率越高。
我想,他說的話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上資方的立場,也是近年香港常見的論調:不要爭取甚麼甚麼,我們一撤資,你們連僅有的粥水也喝不了!
這是香港的悲哀,一個「原教旨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哀。的確,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推使香港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峰,造就經濟神話。但是香港發展至今,卻逐漸變成一個「率獸食人」的世界。為甚麼?
資本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議價去訂立雙方同意的薪酬。自由市場的原意,是指雙方都「你情我願」同意某一薪酬,一方出錢,一方出力,簡單而公平。但是採取絕對放任主義的結果,必然會令資方在自由市場中佔絕對優勢,從而壓低合理薪酬。因為資方掌握金錢、資源、組織、工作機會等優勢,要操縱薪酬也就易如反掌。到最後甚至動輒以撤資相脅,擺出「不依老子便一拍兩散」的嘴臉。相反,工人既欠缺工會組織,也沒有動員能力,更沒有集體談判權,當然,資源、金錢上更是沒法跟資方相比了。
因此工會的「強」,其實是令勞資雙方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談判,而不至於出現「大石壓死蟹」而工人又「敢怒不敢言」的情況。胡應湘指出,美國東北部工會很強,便搬到美國南部,再次搬到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內地。這樣固然可以像胡老先生一樣解讀:「工會強,退外資」,但是反過來,這其實正代表了社會文明進步,社會更加公平發展的結果!
不錯,美國工會力量很強,但是這樣是否代表美國經濟因此而一蹶不振?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報告指出,世上人均生產力最強的是美國!每個勞動力平均創造財富63,885美元。緊接其後的愛爾蘭、盧森堡、比利時和法國,都是工會勢力很強的地方!
這表示了甚麼?表示了工會勢力和經濟實力不一定掛勾。當然,香港之前的發展模式跟這些地方都有千絲萬縷的差別。香港的人均教育水平仍及不上以上地區,而香港的競爭優勢則是低廉的價格。但是,到了今天,以低廉工資撐起了富裕的社會,難道仍應該以這種層遞式的社會結構來搾取工人嗎?香港現在已經有條件用更高層次的理念、制度、創意、學識、見解、視野來和國際競爭,而不是回頭去看仍處於勞力階段的地方,繼續一味以扭曲的低價來競爭!香港在意識形態上仍只是經濟動物,只看到圖表上的數字升降,而從來沒有想到居住在內的人生活感受如何!
扎鐵工潮的起因,是行內的「價低者得」投標制度,層層下壓的分判制度。這其實亦正是香港的寫照:一切都以價格為先,質素反而是次要考慮。在這數字遊戲之中,「人」的因素完全被遺忘,湮於滾滾的地盤沙塵之中。
~啡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