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勞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社工罷工.是吶喊.是進程.是可能

$
0
0

逾萬名大專生於9月22日在中大百萬大道集會,並展開連續一星期的罷課,為不合作運動揭開序幕,堅決向人大常委的決定說不,要求撤回偽民主方案,學聯並邀請社會各界討論罷工、罷市的可能,以進一步行動爭取真普選。而早前,亦有同工提出社工罷工,並先於9月24日以請假方式到添馬公園作罷課聲援。

罷工,是認真及嚴肅的決定,同工們有不同思考及憂慮︰「為甚麼要罷工?有何目標?」、「罷工與政改有何關係?」、「罷工是否有用?」、「為何要犧牲服務對象利益?」、「「有否罷工以外的方法?」等等,問題都相當重要,有待社福界作詳細討論,筆者嘗試在此拋磚引玉,提出關於罷工的思考︰

罷工,是同共的吶喊

罷工,是因為不滿人大常委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決定,不滿提名委員會可以操控特首選舉,不滿香港平等普選特首的權利被扼殺,罷工,是要說「不」、是要說「受夠了」、是要說「我不忍命」,是對強權打壓的吶喊。這吶喊的呼聲,以罷工的方式向不同團體發出︰

  • 向香港市民︰拒絕「袋住先」的聲音仍是「一聲都不能少」,每個行動、每把聲音,仍然繼續影響每個香港市民。罷工,是向社會重述社工捍衛公義的立場;
  • 向其他行業︰不同業界,如教師、各職工會等,亦正開始討論罷工的可能,社福界的罷工,期望牽動更多行業加入,凝聚更大力量;
  • 向社福機構︰社福機構的立場,除了對服務對象及同工有所影響,亦是在社會上的重要聲音;罷工,期望各社福機構對人大決定作出表態;
  • 向社福同工︰部份同工在罷工的參與,必然引起身邊業界同工的反應,並重新思考自己在爭取真普選民主運動上的位置;
  • 向服務對象︰社工是其中一個與市民接觸最多的行業,罷工,以暫停服務的方式,讓服務對象理解,我們要為市民爭取更大福祉。

吶喊,便有迴響!學院學生罷課,院長及老師要回應;大學生罷課,大學校長及行政長官要回應;當社福同工早前提出罷工,勞福局局長張建宗、註冊局席席關銳煊、社總會長張國柱亦有回應。這些回應,是要讓各界重新思考,讓沉睡的人醒來,也要讓裝睡的人表態。以罷工吶喊,比平日的請願、遊行、聯署,更加響亮,更具影響力。

身體被侵犯,我們懂得說「不」;尊嚴被踐踏,我們更要說「不」!

罷工,是個人及社會停頓

罷工,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停頓,也是社會運動的停頓。停頓,讓我們騰出時間、擺脫恆常、認真思考、重新出發,這種停頓,不難想像,你會刻意騰出時間,去進修、去休假,其實平日也可以學習、也可以消遣,為何要故事停下來?是因為日常的生活及工作形成的習慣,每天面對的人、事、物相似,不能帶來活力、不能帶來衝擊、也不能帶來生機,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停頓。

這種停頓,更是一種集體停頓,讓我們重新凝聚力量,商討也好、集會也好、行動也好,集體停頓,便會產生集體力量,如罷課的學生們,並不是個別的「走堂」,而是公開而集體的罷課集會,在集會及公民講堂中一共聆聽民主、學習民主、實踐民主,沒有日常生活的停頓,不可能做到。

而更大規模的罷工,是讓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運作停頓下來,更是要震動當權者,迫使其回應訴求,如碼頭工人罷工,以停頓公司商業營運,迫使資方改善勞工待遇;如救生員罷工,以停頓政府部門運作,迫使政府回應近求;罷工亦不限於勞資糾紛的工業行動,亦有五四運動的全國大罷工、俄國工人反沙皇的罷工,為社會事件發動政治性罷工。

這種大規模的政治罷工,必須對社會運作造成影響,影響不大便難以對政權或經濟結構造成威脅,而這種罷工近乎不可能得到機構或政府認同,更會遭到連串的攻擊,例如破壞社會秩序、影響別人生活等等。大規模罷工,是一場長期的政治角力,必須有足夠的政治能量。

這種停頓,可以是一天半天請假的停頓(真正罷工則不用請假)、可以是一個時段分部門的停頓、也可以是各行各業的大規模停頓。是否展開,規模多大,有待業界討論。

罷工,是爭取更大的福祉

社會工作者,重視服務對象的利益,提起罷工,由於影響到服務對象的短暫服務,不少同工就此卻步,對於這種重視市民利益的想法及心意,實在值得尊重,然而,有幾點值得深思︰除了直接服務,有甚麼能讓服務對象更加得益?罷工對服務造成的影響有多大,能否接受?這種影響會否帶來正面效果?

我們稱社福界在工作接觸的市民為「服務對象」,是一種的統稱及習慣,這種統稱,雖然強調服務的重要,但也容易令我們過份高舉「服務」,包括當中的行政程式、投訴處理、權衡問責等,卻可能忽視了「服務」背後更宏大的目標,是要為對象帶來更大的福祉,例如,社工與居民爭取婦女權益、福利服務、房屋保障等等,未必涉及直接「服務」,卻是為他們爭取更大福祉;暫停「服務」,不必然為對象構成危害,也可以帶來更大福祉,而就著政改罷工,則是阻止「假普選」為對象帶來傷害,也是維護每個對象的基本權利。爭取民主,是要讓社會的資源及權利有更合理分配,這些工作,我們未必稱為「服務」,但卻為「服務」對象爭取更大利益,民主與民生的關係,過往已多次談及,在此不作重述。

罷工,是影響,也是正面影響

另外,是罷工對服務對象的影響能否被接受,社福界的服務相當廣泛,有緊急服務、有教育發展、有輔導支援、有文娛康樂,難以一概而論,例如有社工要在院舍兼負責日常照顧、服務餵食等,若罷工會令服務對象會有生命危險的,則不應離開崗位;例如社工是負責紙黏土班、廚藝比賽等康樂聯誼活動,雖然活動有其目的意義,但暫停卻對服務對象的影響實在有限,則可以接受;至於影響程度大與小,相信同工有智慧作出決定。

思考罷工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平日請假的情況作為參考。大部份同工都曾請假,甚至是連續多天的假期,事實,當我們少一天請假,就能提供多一天服務,多天的假期,更是多天影響服務對象,對嗎?我們又會否要求同工停止休假?爭取每分每刻提供服務?不會,因為我們相信,「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即使對服務有一定影響,我們亦會選擇在休假的停頓中重新得力,同樣,罷工,也是暫時放下工作,為了讓民主路更好走。

集體停頓的影響,也可參考2007年11月28日社工反對整筆撥款的行動,當天二千多名社工集體請假,進行集會及遊行等社會行動,雖然對服務造成影響,如有中心關門一天或個別服務暫停,但並不影響緊急服務,亦沒有造成重大危機或嚴重危害服務對象,二千多個社工集體請假對服務對象的影響,屬可接受的程度。當年,我們可以為自己權益發聲,今天,我們會否為爭取民主行動?為社會事務罷工不好?難度為自己爭取福利更合理?服務對象的權利、社會公義的爭取,難道不比員工利益更重要嗎? 我們是社會工作者啊!

對於罷工的影響,除了負面的影響,也是思考對會正面的影響。

罷工,是不合作運動的一步進程

現時社會充斥「無用論」,每當舉行任何社會行動,遊行、集會、罷課、佔中,大多會換來一句「無用」的回應,而行動過後,未有看見即時效果,則會讓人失望,或更讓別人一句「都話架啦」落井下石。這種情況,是跌進了「一決死戰」的思考盲點,當一日罷課、一日佔中未能讓中共撤回決定,則被視為「無用」,然而,行動積累的力量、群眾參與的覺醒、公民意識的提升等等重要「作用」都被忽視,這場罷課,有學生決心捍衛民主;這次遊行,有市民第一次上街爭取公義;是否「無用」?改變了一個人,就是改變了社會的一部份,這是改變整個社會的進程。社工罷工,是這場對抗「假普選」民主運動的一部份,不限於一天半日的爆發,也不能一蹴即就,卻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個進程。社工罷工,也是配合整個不合作運動的進行,罷課後、佔中後,需要繼續接力,表示不滿以外,也是為長遠建立公民社會而努力。

罷工,是一種可能

罷工,有很多可能。罷工,可以集會討論不合作運動的進行,可以行動向政權表示不滿,可以到處設街站發放訊息,可以向市民提供機構以外的服務,可以繼續感動更多同工關心……;罷工,可以9月24日請假支持學生罷課作一個開始,可以集會支援於佔中被捕的社福同工,可以聯同其他行業在某個日子合力行動……;罷工,可以有更多的想像,也希望以此創造更多行動的可能。是否必須以罷工表達訴求?其實沒有行動是必須的,是否參與亦是個人選擇,罷工以外應有更多的想像,每個人也可以各施各法爭取民主,社會正需要更多積極的想法、可行的策略,若有比罷工更好的方法,實應盡早提出討論。

罷工,是一個寬闊的議題。在此,筆者嘗試倉促下提出一點意見,希望能為業界提供一些參考,有待進一步討論深化,繼而行動,當然,討論並不限於以上框架,正如我們不用跟從人大常委的框架一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