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勞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三天侍產假爭議突顯假勞資協商

$
0
0

早前政府提出三天男士侍產假「袋住先」方案,工聯會完美示範「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這個香港第一大工會一方面說支持男士七天侍產假,但卻不在立法會投票贊成七天侍產假的修訂。整件事除了反映工聯會又再出賣工人外,更突顯現時香港勞資官協商機制是何其荒謬。

七天侍產假很多嗎?

男士侍產假討論多年,直至2012年才在勞顧會內通過三天有薪侍產假。政府指由於私營機構普遍給予三天假期,認為三天是「恰當起點」。但香港公務員在2012年開始,已經享有5天的侍產假。而環顧與香港經濟水平相若的國家,侍產假一般都有10天甚至兩個星期,要求7天侍產假只是拉近與外國的差距而已。

商界及政府企圖以「影響營商環境」來反對增加侍產假日數。可是就連政府自己的數據都指,侍產假只會增加勞工成本0.02至0.04%。就算訂立7天侍產假,總勞工成本也不會增逾0.1%。所謂「影響營商」又騙得了誰?

勞顧會成為政府擋箭牌

就勞顧會及政府的三天侍產假提議,立法會梁繼昌議員動議修訂為7天。在現時功能組別壟斷的環境下,要通過修訂本來就是天方夜譚。但張建宗竟然無恥地恐嚇立法會,謂如果修訂獲得通過就會收回條例草案,再交由勞顧會商議。此舉無疑是將一個小小的諮詢組織勞顧會,凌駕於(部分)民選的立法會之上。只有勞顧會的決定才是最終決定,立法會只能當個橡皮圖章。

其實除了侍產假,在眾多勞工議題上,政府都借勞顧會為擋箭牌,以勞資未有共識為由而拖延立法。例如在保障兼職工問題上,勞顧會花數年時間仍然未能達成共識,最後竟擱置議題。而強制復職權,更是由回歸至今討論十多年後仍未有結果。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不難想像。因為勞顧會勞資各有六名代表,只要資方代表全數六名代表「企硬」反對,任何勞工法例的改革就不能通過。而政府就樂得以「勞資沒有共識」為由不作事。

政府擔當改善勞權的主角

說到底,政府應該承擔起改善勞工權益的角色,而非躲在勞顧會背後「隱形」。以最低工資為例,2008年政府宣佈著手立法的時候,勞顧會根本沒有任何「共識」可言。若要等候共識來臨,今天仍然未有最低工資的法例。

正正由於勞顧會及政府「扯貓尾」,十多年來累積多項的議題未有處理:標準工時、強積金對沖、保障兼職工、復職權、退休保障、年檢最低工資及集體談判權等。有人謂香港的勞資關係緊張,從侍產假的爭議可以看到,正是資方寸步不讓,政府助紂為虐,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文:潘文瀚(職工盟政策研究幹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