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身社會大學接近兩年,假如你問我最欣賞這家公司甚麼,而你又會明白的,只有這三項:
「公司的清潔工、保安、搬運都是公司直接招聘。」、「公司的清潔工、保安、搬運都是公司直接招聘。」、「公司的清潔工、保安、搬運都是公司直接招聘。」。直接招聘簡單地說,就是他們和工程部、研發部同事一樣,有屬於自己的工號、有屬於自己的制服(清潔姐姐的紅色圍裙亦有印上公司徽章)、亦可以參加周年晚會、可以領公司的服務獎、勤工獎。
慚愧地沒有分配任何時間跟他們相處,但見他們早已跟年紀相約的師傅打成一片,見他們閒時切些水果下午茶時間一起偷閑,感覺是為忙碌的我們開了一扇窗,看綠油油的風景。
這些風景讓我想起若干校園生活。
討論山城校工們的工作能力必然徒勞,因為只要看到過份整潔的課室、一塵不染的宿舍、風雨不改的校巴、還有春夏秋冬四時優美的園林美景,你不能不折服,甚至對他們的工作心生感激。你所喜愛的中大校園,你進學前對她湖光山色的仰慕,進學後色彩繽紛的生活,畢業後臨別秋波的不捨,總不會少了校工們暗中漫長的努力。他們的敬業樂業毫無餘地的展示他們對這裡的著緊,他們為了學生、老師甚至遊客,當了最好的迎賓者。
但你有沒有偷望過校工休息?無怪乎幾件事:看報紙、聽收音機、看手機、和學生聊天、比較聰明的可以找到地方午睡……
看到校工休息,用現在的術語,是好治癒的一件事。他們正在活生生地展示一種工作的可能——生活。他們工作時專業,休息時候輕省,很自主地和身邊的群體建立關係。
就在這個骨節眼上,重視成本效益的人(遺憾地居然有些是磨拳擦掌要當學生領袖的人),思考就短路。「這樣不合成本效益呀,扣除他休息的時間,他就可以再清潔0.125個班房……外判員工就不同,價廉物美,業續不理想可以馬上換人……」。
去你的成本效益。亦,去你的價廉物美。再亦,去你的業績不理想。
這種對人異化的理解,只有一途可循——外判。價低者代表最高的成本效益,代表價廉物美,亦代表超符常人可以理解的工作待遇,休息時間,以及員工福利。最大外判商香港政府的部份女清潔工,聽聞要露天換制服。你有仔細看過他們推動的垃圾車,不只是我們生產的垃圾,也是他們的儲物車。
你所享用的服務一定是價廉物美,因為你隔著制度偷取基層工作者的酬勞、光陰,甚至尊嚴。
我們確定這種外判價值可以大規模地發生在中大?聽了沒有憤怒的感覺,只有失望和扎心。假如大學生沒有開放的眼光和心,只一味蠢蠢欲試甚至盲從外間的效益和成本論,不探索社群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未免太浪費馬料水的山水。
制度上擁抱外判亦只有一途可循——自私。這種自私源自以為大學只屬於學生和部份穿西裝的員工教授,而不知道校工亦屬於中大,對中大亦有情感,有中大人的身份。放棄這種自私的想法,對短路的人來講甚困難,因為這代表要解封他們拒絕直面的情感:「噢,這個是個工友。正如我不是讀書機器,他也不是清潔機器。我們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中大人。」
外判和競爭這兩片荒漠在幾年前幾乎侵入山城,有幸憑著一些人文理念紮實的中大人輕輕種下小草,抵住了。現在,居然有人(遺憾地居然有些是磨拳擦掌要當學生領袖的人)要作外判和競爭這兩片荒漠漫延山城的推手了。
永遠向種草人致敬。以前的、現在的、將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