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mediahk.net/files/column_images/163_0.png)
香港人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夏天。轉眼踏入深秋,打工仔女除了繼續反抗暴政外,亦是時候關心一下明年加薪幅度。
受環球經濟周期和中美貿易戰拖累,本地生產總值升幅自去年第四季起已顯著放緩;至今年中,政府試圖鐵腕鎮壓反修例運動,不但激發民眾奮起抵抗,同時亦重創香港經濟。今年第三季實質產值按年倒退2.9%,而政府最新預測全年經濟將會收縮1.3%,是金融海嘯以來首次出現衰退。
市民消費意欲疲弱,以及訪港旅客人數急挫,零售和餐飲業首當其衝。今年9月,零售銷貨量按年下挫超過兩成,而第三季食肆收益亦實質下跌接近一成半。建造業是另一個重災區,以固定價格計算,今年第二季完成工程總值按年減少超過一成,其中公營地盤更大跌超過三成。
隨著經濟衰退,勞動市場情況亦開始轉差。今年8至10月失業率回升至3.1%,而6月私營機構職位空缺數目亦較去年同期減少接近六千個,跌幅超過7%。展望第四季,約兩成建造、零售及餐飲業機構單位預期將會減少人手。
雖然市面彌漫一片淡風,但倘若企業以裁員減薪應對不景氣,只會進一步打擊市道,拖慢復甦步伐,效果適得其反。職工盟認為,明年略高於通脹的加薪幅度,不但是香港經濟實力可以承受,同時亦有助穩定民心,讓經濟盡快重拾動力。
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工資反映勞動生產力水平;可是統計數據卻顯示,本地實質工資長期落後生產力增長。2009至2018年,整體經濟生產力上升接近26%,但同期實質工資增長卻不足8%,兩者相差超過18個百分點,其中零售和運輸業的差距,更是接近6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實質工資水平仍有很大上調空間。
另一方面,下半年經濟急轉直下,主要原因是政府以警暴製造動亂所致,而商界一直默許當權者的鐵腕政策,亦屬難辭其咎。倘若要打工仔女凍薪甚至減薪替政府和商界埋單,只會加劇民憤,對當前政治危機火上加油,令疲弱經濟雪上加霜。
剔除政府一次過紓困措施的影響後,預計今年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約3.5%。職工盟建議明年加薪幅度平均應不少於5%,除維持薪酬的實質購買力外,亦追回歷年來工資與生產力的部分差距。至於個別企業,資方應向工會及員工交代公司的業務和財政狀況,並透過集體談判釐定合理的加薪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