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勞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中港關係培訓課程(四)——中港資本關係

$
0
0

講者:丘梓勤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筆錄:周錦豪

要認識「中港資本關係」,首先要認識我們所說的「中資」究竟是什麼。在一般我們的認知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我們稱呼的「港資」、「美資」是指由那些國家的資本家操控的資本,但是當我們說「中資」的時候,除了指那些由中國資本家所擁有和操縱的資本外,另一個含意是指一些事實上是由中國政府操控,但以「企業」的名義進行活動的資本。我們現時認知的資本主義與現時「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分別在於現時中國的經濟背後,有很大程度上的政策和政府資本的干預,這與我們一般認識的資本性質有根本性的分別。

為生存  資本家追趕盈利

資本就是以最大化增長和累積為目標的存在,資本增長不夠快速的資本家,在現今以金融經濟掛帥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中,很快就會被邊緣化甚或淘汰。因此儘管物質上資本家能夠得到滿足,但為了在市場的競爭中生存,資本家必須要令他們的盈利每年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以維持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令股價持續上升以保障企業的生存機會。因此大型企業會有強烈的誘因和壓力去涉獵不同行業業務,以達致企業資本穩步上升,維持股價穩定和吸引更多金融資本。因此資本的流動就是為了增加資本家自身擁有的資本,而流向其他產業甚或地區的一種經濟活動。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資本的流動性隨著科技的增長日漸上升,資本跨地域的活動更是愈來愈頻繁。

剝削工人以賺最大利潤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的資本第一次大規模流入香港是在中國「三反五反」運動時期。當時國內正經歷建國後一連串的階級鬥爭,國內的地主階級、資本家和大量難民為躲避政治鬥爭,帶著家當和生產技術逃難到香港,大量資本和勞動力為香港發展輕工業提供肥沃的土壤。適逢當時聯合國因韓戰問題,對中國大陸實施禁運,香港無法再依賴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模式,因此轉型成為以人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去到70年代後期,南韓、台灣等地區工業發展加快,加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令香港大量工業資本流入生產成本更低廉的中國大陸,逼使香港於80年代開始,轉型成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同時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和被迫轉型。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資本家為了令自己的資本有最大限度的增長,會轉移至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投資,以累積更大的資本,這就是資本的屬性。剝削工人以壓低生產成本,是資本家為了賺取最大的利潤必然會嘗試的事情,並不會因為國族的差異而有任何分別。

中國資本市場背後是中央政府

不過,現時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背後,有明顯是來自中國政府的力量在干預。當然,左翼其實並不排斥政府干預市場,因為正如上述分析,資本的本質就會引致工人剝削的發生,因此政府透過適當的法律、稅制和政策制定,對保障工人權益和社會財富公平分配有積極作用。不過前提是,政府必須是以一個民主的過程產生,而這些政策制定的過程亦需要透明和有公眾的參與。當政府的公權力在獨裁政權下,無須向市民問責,政府干預市場背後的動機根本無從知曉。另外中國政府對市場上的資本流動設限甚多,中國政府儘管非常歡迎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投資,但對資本離開中國市場處處設限,以保障中國的經濟、生產活動維持一定程度的活躍和發展。這樣的限制儘管能夠防止大量熱衷於投機炒賣的熱錢湧入中國市場,但這同時亦降低投資者進入中國的意慾。而這些對外投資的機會,則是被中國政府擁有的資本所壟斷。

為了紓緩國內近年愈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和因應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政府近年在境外開展了不同的投資項目,實際上完全符合上述對資本性質的描述,資本隨著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而流動到不同的產業和地區。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擔當的角色,理應只是制定適當政策和建立制度,擔任仲裁者的角色。不過當這個仲裁者,參與到這個規則由他制定的遊戲之中,公權力的運用無須向市民問責,這些「中國政府擁有的資本」的流動,背後有沒有其他動機,在這個獨裁政權統治下,公眾根本無從知曉。因此這些國家資本的活動,未必能夠用資本主義的邏輯來猜度,現時香港身處的狀況就是如此。現時香港的市場上有許多來自中國的資本在市場上流動,有些是開宗明義,由國家擁有的企業;有些是從國家擁有,轉型成為上市公司的國企,但更多的是一些由不同地方政府或部門,他們屬下不同的子公司交叉持有股權的「隱形國企」。這種用「資本行為」來掩蓋「國家干預」的活動,在香港愈來愈常見,這些活動背後可能包含著國家賦予的政治任務,因此能夠在市場上不計成本和回報以達致完成任務的目的。更甚者,政府實際上比資本家有更多渠道和能夠更快速的得到市場資訊,形成不公平競爭的局面,狀況就如電影《少林足球》其中一段台詞:「球證、旁證、足總、足協、足委,全部都是我的人」,因此令真正的資本家非常反感。

總結:排他主義變相削弱反抗力量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至今時今日,全球資本已經高度集中和操控在少量資本家或集團手上,貧富懸殊愈趨嚴重,中國政府的資本實際上也已經隨著國家需要,與全球化資本合流以謀取最大的利益,對工人的剝削實質上與資本家並無二致。政府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實質上也只是為了疏理、紓緩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危機,去維護整個資本主義系統的穩定。而面對全球化下的資本流動,假若我們依舊以一種用地域、種族和血緣來區分敵我,這種帶有保護和排他主義色彩的手法來對抗全球化資本的剝削,實際上只會削弱我們反抗剝削的力量。只有建立工人的階級意識和國際視野,連結全球的工人共同抗爭,做好準備回應未來資本主義帶來的危機,才是出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3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