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勞工
Viewing all 163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竹館生涯原是⋯⋯

$
0
0
內容: 

文:勞法師阿英

香港人冇乜邊個吾識打麻雀,記得當年睇《旺角卡門》,戲中不少精采情節都發生在麻雀館內(最令人難忘嘅,當然係張學友叫萬梓良「吔屎」一幕啦)。不過話時話,套戲入面每一幕嘅麻雀館戲,全部逼滿晒「蠱惑仔」,但麻雀館職員就好似一個都見吾到咁…….. 吾通麻雀館根本吾洗請人都可以營運?或者麻雀館員工每日工作就主要係招呼「社團人士」?

當然事實吾係咁啦。香港現時有大約60個麻雀/天九牌照營運中,若果以拉勻每間麻雀館二、三十個職員計算,香港應有大約有千多二千個麻雀館從業員。去年疫情爆發後,麻雀館大部份時間需停業,麻雀館從業員生計大受影響,停工、被解僱的現象便隨之出現。

2004年阿瑜(化名)來到香港不久,熟人介紹到麻雀館工作,當時她對這個行業有點好奇,便答應入行。返工之後,她留意到大部份同事都已經是四五十,以至超過六十歲,當時大約三十歲的她,便已經是整間麻雀館最年輕的員工。事實上這個行業較少透過公開招聘,主要都是靠朋友、熟人介紹,整個行業圈子顯得頗為封閉。

有別於電影的情節,阿瑜發覺進入麻雀館打牌的,其實多數並不是蠱惑仔、江湖人物,反而多是社區裡的街坊,阿瑜笑言有時會見到有些婦女趁著去街市買完餸,返屋企煮飯前的空檔,抽著餸菜到麻雀館,爭取時間大戰數個回合,員工還得為他們安排地方暫時擺放溫漉漉的菜肉魚蝦蟹呢。

阿瑜的職位是服務員,按法例麻雀館只能由中午12點,營業至午夜12時,但她每天早上11時便要到達麻雀館,幫手開舖,直至晚上12點才收工(但係返11點只是女職員,以及麻雀館內的「後生」,男職員可以飲茶飲耐D,返12點,都幾性別歧視),一日13個鐘頭呀大佬。阿瑜要由朝企到晚,招呼客人,斟茶遞水,幫人叫外賣,有時甚至要戥腳。記得初初到任時,一些資歷高的客人,見她初來步到,會借意戲弄她。試過明明叫她嗌奶茶,嗌左返來,又話其實嗌咖啡,搞到阿瑜不知所措。不過,到工作了一段時間,與客人慢慢熟落,掌握到他們的脾性,能夠體貼到他們的需要,例如客人打得吾順手時,遞上毛巾,添點茶水,上述那些刻意整蠱的情況便不再出現。

別以為做麻雀館時間雖長,但似乎都係「行行企企」,事實上每日企十多小時的結果,是阿瑜雙腳出現微絲血管爆裂,經常腳痛,而有同工真係企到靜脈曲張。講到職業健康,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像到幾十枱麻雀,在一起「運作」時,發出的噪音真係好攞命。阿逾和不少同事,多多少少聽力上都出現問題。

工人辛苦做野,都係想攞返合理回報,好多麻雀館繼承左D吾係咁好嘅習慣,員工薪酬由不同部份組成,計算時都非常複雜,阿瑜笑言連自己也搞不清楚。阿瑜任職服務員,工資以日薪計,有底薪,有津貼。麻雀館「抽水」收入會按比例分給不同職位的員工,另外按營業額每日也會有花紅,不同職位按不同比例發放,每月月頭會有勤工獎及洗衣費等雜項津貼,一般員工每月工資總數都會超過3萬元。

不過,麻雀館卻並不按法例,以員工的真正收入供強積金,每月實際的供款只有法例規定的一半。若問D僱主點解吾跟法例,斷估又會話佢地咁多年行規係咁(呢D說話都聽到識背)。當然,「傳統」上,不少僱主鍾意將份糧扣連住營業額,同時將佢斬開一截截,到例如員工離職需要作出補償時,就話呢截吾計嗰截吾計咁。3年前就有同事W哥離職後,因麻雀館僱主沒有按法例補償而告上勞資審裁處,僱主為此竟然向之後聘用W的新僱主誣衊他,導致W失去工作。當時整個麻雀館的員工,包括阿逾都噤若寒蟬,連W的電話都不敢聽。

不久阿瑜的親身經歷,才讓她體現到工人真的是命運共同體,別人的不幸,自己都有機會經歷。2020年爆發武漢肺炎,到了四月,政府勒令全港麻雀館停業14日,麻雀館就要求阿瑜和同事呢段時間內清大假,呢個時候阿瑜已經感到大事不妙,因為麻雀館早前已聘用了幾位較阿瑜他們年輕的員工,似乎要取代他們。果然,14日過去後,包括阿瑜在內,麻雀館致電給包括阿逾在內6個員工,著他們不用再上班。幾日後,阿瑜和同事回麻雀館,僱主只係出返假期工資,及過去大半年未出的每日花紅給他們。

阿瑜和同事們不明白的是,合約上明明協議了離職要7日通知期,為何僱主要他們即時離職,卻沒有支付7天工資,作為代通知金,阿瑜他們心想,這是很基本的常識呢。這樣拖延了一個月,麻雀館一直沒有支付代通知金,阿瑜於是和一位同事到勞工處查詢,了解一下自己的權益。問了勞工處,才知道僱主除了要支付代通知金外,更有責任按他們的年資計算長期服務金/遣散費給他們,阿瑜做了16年,即使對沖了強積金後,仍計到僱主需支付9萬多元的差額。

阿瑜本來以為可以透過勞工處開會商討解決件事,但想不到僱主竟然暗中聯絡了和她一起去勞工處投訴的同事,補了一筆代通知金給她,並著她不要和阿瑜繼續追討。阿瑜失去了一起討回公道的同伴,之後,僱主更對勞工處表示不會對阿逾作任何賠償。對阿瑜打擊最大的還在後頭。6月,政府讓麻雀館復業,阿瑜在另一間麻雀館找到工作。舊僱主竟然向同業(包括阿瑜的新僱主)發出通告,誣衊阿逾在收到代通知金後仍到勞工處申索代通知金,致令新僱主將阿瑜解僱,讓她再次墮入失業的困境。

阿瑜這時的感覺是被全世界遺棄,更開始懷疑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是否做錯了。而面對僱主對自己如斯無情,令她想起新入職時,麻雀館僱主嚴如大家長,對員工說「放心,唔會炒你地,我唔係無良僱主」、「畀心機做,大家可以做到五十歲」…….. 這些說話現在想起來真是難聽過粗口。

正正是這最失落的時候,幸好仍有家人支持,而當日阿瑜對他避之則吉的W,此時卻在關鍵的時候,向阿逾施以援手。W當日力爭自身公道,深深感受到為自己爭取應有權益之艱辛,以及在爭取過程中其他工友支持的重要。阿瑜很記得和W談到向僱主追討的勝算時,W向他講過:「無論如何都會撐你,撐到底…」在W的支持下,阿瑜便決定透過勞資審裁處追討身應有的權利。

其實在進入追討的程序後,阿瑜將要面對什麼,當時自己都不太清楚。但當感到仍然有人撐自己時,便有動力爭落去。加上僱主不但背信棄義,逃避補償的責任,更加在行內抹黑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的同時,亦令自己無法留在工作了16年的行業,阿瑜實在感到非常憤怒,對這些不公不義絕不能輕輕放下。後來阿瑜找到勞工組,大家一起決定追討的策略,共同處理勞審處的程序,也向義務律師尋求意見,考慮追究僱主的誹謗行為。在工人互相支援下,阿瑜一步一步走下去,要取回應有的權利。

日前,阿瑜在勞資審裁追回大部份權益。阿逾覺得持續了近一年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精神終於可以暫時放鬆一下,而最大的感受,都係嗰句,感到有人支持,是工人爭取自己應有權益的最大動力。


林鄭月娥稱不會強制外傭打針 就近日檢疫混亂致歉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舉行行政會議前,在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及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陪同下見記者。勞工及福利局局羅致光早前表示,或要求外傭來港及續約時強制打針,引起軒然大波,林鄭月娥今日終宣布「唔會推行」,不過將推行第二輪強制檢測,所有外傭須於5月30日前接受檢測。

林鄭月娥指本港目前疫情穩定,變種病毒株沒有在社區大型爆發,過去14日只錄得11宗本地個案,其中10宗有關連,只有1宗源頭不明個案。她又預先公布今日並無新增本地個案,只有1宗輸入個案。

對於政府近日的嚴厲疫情措施引起不滿,林鄭月娥稱變種病毒株潛伏期較長、傳播力亦強,當在社區發現第一宗個案,政府須採取最嚴格的措施,望市民諒解。她對於檢疫中心環境及服務欠佳、食物有問題、離營情況混亂等表示歉意,又稱已以她名義發出感謝信。林鄭月娥表示強制檢疫要求已回復原來的情況,即只限密切接觸者或所住大廈有環境傳播問題。

無標題
(資料圖片)

不須強制打針 惟推第二輪強檢

全港外傭被要求強制檢測,林鄭月娥稱逾34萬外傭已接受強檢,另約4萬名外傭已接種兩針疫苗並經過14日,故不須接受檢測。

林鄭月娥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已會見印尼及菲律賓駐港總領事,又稱各國打針普遍屬自願性,政府亦考慮了僱主以及法律等問題,宣布不會推行外傭強制打針措施。不過她同時宣布,會要求全港外傭進行第二輪檢測,為期約兩星期,限期為5月30日,同樣豁免已接種疫苗的人士。她續呼籲外傭打針,「稱真係唔想見到外籍傭工喺天氣熱嘅時候排隊」,又籲僱主容許外傭在平日接受檢測。

被問到當初提出要求外傭強制打針是否過於草率,而再次強檢是否「勞民傷財」,林鄭月娥表示公共衛生像是「摸黑」進行,「一定要走喺疫情之前」,不能確保每次決定皆是百分百準確,只已盡力尋求平衡。

7A7ADA92-D05F-45EA-AD92-4DD51F03659B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

本周四到期的社交距離措施,將會延續兩星期。學校方面,林鄭月娥表示預計於中學文憑試結束後的星期一,即5月24日,可全面恢復進行半日面授課堂,不須再限制於全校人數三分之二。

被問到多名區議員請辭,政府會否委任以填補空缺,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表示法例不容許他委任區議員。

六四在即,被問到市民是否仍有和平悼念的自由,以及會否取締支聯會、民陣及《蘋果日報》,林鄭月娥僅稱「依法辦事」,不過又稱「和平集會」一詞被濫用,稱外國經常批評本港法庭判罪。

香港亞洲家務工工會聯會:就強制注射疫苗及檢測的聲明

$
0
0
內容: 

於四月三十日,香港政府宣佈所有外傭需於五月九日前接受強制檢測,同時亦需在續約前才可接受注射疫苗。亞洲家務工工會聯會強烈反對有關做法,以下為本會的立場:

1. 變種病毒流入社區的源頭並非外傭,而是源於政府在防疫政策上的失誤

首宗變種個案是於四月十七日確診,有專家懷疑其居住的隔離酒店已有傳播鏈。但當局卻沒有要求與確診者住在同一隔離酒店的人士檢疫,反而要求全港所有外傭去進行檢疫。工會認為問題是源於政府在隔離檢疫時出現漏洞,以致令到該確診者能於社區活動,以及政府於變種病毒一事上反應援慢,以致未能及時找出傳播鏈。而有關當局卻要求所有外傭接受檢疫,令社會大眾紛紛把責任指向外傭,實在難以接受。

2. 強制外傭檢疫及注射疫苗屬於歧視

工會強烈反對只有外傭需要接受強制檢疫及注射疫苗,本會認為有關政府只會為外傭制造更多污名。在目前政策下,外傭在抵達香港時需進行隔離檢疫,因此本會認為現在已有足夠政策去確保外傭來港時不會把病毒帶進社區,因此沒有理由針對外傭。

3. 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責任尚未釐清,亦令外地工友難以來港工作

強制注射疫苗不但違反了「病人自主」的原則,此舉亦有機會危害了外傭的身體健康狀況。在當局宣佈了強制注射疫苗後,不少工友紛紛向我們表達顧慮,包括若果在接種疫苗出現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是否可獲有薪病假?以及有關醫藥費將由誰承誓等等的問題。此外,若有長期病患,曾經做過手術或敏感的情況,是否可獲豁免?在某些國家注射疫苗的成本十分高昂。甚至無法接種疫苗,對於在外地想來香港當外傭的人而言,此舉無疑令其無法在港工作。

4. 政府在制定外傭政策時應與相關團體商討

是次事件反映了政府在推行有關政策時,沒有諮詢任何團體。及後當林鄭指出要檢討政策時,亦只是要求勞福局跟進。工會認為日後政府在制定外傭政策時應與相關團體(包括僱主團體及工會)商討。本會亦應就此事要求政府相關負責部門與我們會面,給我們一個交代。

版權: 

外傭穿紅衣抗議第二輪強檢 憂恆常化加強歧視

$
0
0
內容: 

菲籍外傭Amy

(獨媒報導)政府要求全港37萬名外傭進行第二輪強制檢測,有組織號召外傭昨日穿紅衣抗議。昨午於中環皇后像廣場,有十數名穿紅衣的外傭聚集,掛起抗議橫額。菲律賓女性組織Grabiela-HK發言人Shiela指,外傭擔心染疫及失去工作,已倍加注意衛生,盼政府不要污名化他們。她又擔心第二輪的檢測過後,還會有第三、第四輪,變相恆常化強檢,令歧視更根深蒂固。

外傭稱為保工作 已倍加注意衛生

政府於5月12日宣佈,全港外傭須於本月30日或之前進行第二輪強檢,已接種兩劑疫苗滿14日的外傭可豁免。亞洲移居人士聯盟(AMCB)反對強檢,號召全港外傭於上週日身穿紅衣抗議,以「RED」寓意「Resist Exclusion and Discrimination」(拒絕排斥與歧視)。

Shiela
Grabiela-HK發言人Shiela

菲律賓女性組織Grabiela-HK發言人Shiela指,自己於上月已自願完成接種兩劑疫苗,本可豁免強檢,但她昨日仍接受強制檢測,以求自己及僱主放心。她續指,外傭十分害怕染疫,擔心萬一傳染僱主家庭,會因此失去工作,故往往更緊張衛生,盼政府不要污名化他們,「the least person that want to get infected is the migrant worker」(外傭是最不想被感染的人)。

Shiela又擔心政府會再推行第三、第四輪強檢,變相將強檢恆常化,造成更加根深蒂固的歧視。對於有人認為外傭假日聚會增加播毒風險,Shiela指他們一周只有一次聚會,聚會亦是合情合理的抒壓方法。她續指,平日到街市亦同樣人多擠迫,最重要是懂得保持衛生,「We know how to clean, we know how to sanitise」(我們懂得清潔和消毒)。

對於現場不少外傭未有穿上紅衣,Shiela表示這或因工會的消息未能廣傳,但她相信大部分人內心都不滿強檢,「No one likes to be discriminated」(沒有人喜歡被歧視)。

73085C54-8058-4394-A0C4-9C8F6FB38A92

外傭:檢測不是問題 只反對強制

另一名身穿紅衣的菲籍外傭Amy同樣表示,已接種兩劑疫苗,但仍自願接受第二輪檢測。她指自己以往亦不時做檢測,強調「Testing is not a problem, but mandatory is」(檢測不是問題,但強制檢測有問題)。

Amy又介紹由外勞事工中心贊助的流動小型醫護站,提供免費口罩、酒精搓手液、量血壓服務等,笑說外傭其實比港人想像中更加注重衛生,無奈部份港人帶有不友善目光,她某次在港鐵座位坐下時,旁邊一名中年女子隨即離座,移至對面的空位。

CCA90DB6-EAB8-4EB5-88CF-6BD607DFF8E9

坦承沒有選擇 願配合政府措施

維園昨午亦有不少外傭聚集,惟未見抗議字句。印尼籍外傭Mahmud表示,強制檢測是「No choice」(沒有選擇),認為做法不太科學,但表示不覺反感。他已接種了兩劑科興疫苗,但認為亦不代表沒有感染風險,強制檢測可令自己感到放心。

無標題
印尼籍外傭Mahmud(右二)

Mahmud是在港印尼伊斯蘭教徒組織POSMIH的主席,他指身邊的印尼朋友大多接受強檢。被問到能否接受強制接種疫苗時,Mahmud猶豫了一會後點頭,笑言「When I am in Hong Kong, I have to obey the law here」(我在香港時,便需要遵守這裡的法律)。

外勞事工中心早前發聲明指,反對政府推行第二輪強制檢測,指首輪強檢只找到4宗陽性個案,認為強檢全港37萬外傭並非最有效的方法,敦促政府應盡快諮詢外傭意見。

96E203FC-A85F-4A80-B376-04EF3E543EA6

羅致光稱工會受國安法規管 職工盟:政府以威嚇手段整肅公民社會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於網誌中提出,勞工處須履行《國安法》責任規管工會,違者更不排除取消登記。勞工處更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開位,以年薪270萬增設首席勞工事務主任,其中職務是確保工會遵守《國安法》。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批評政府正套用內地的政治整肅文化,使用威嚇手段令工會服從「聽話」,試圖操控公民社會。

羅致光:工會受國安法規管

羅致光在網誌中形容,2019年底出現「海嘯式」新職工會申請登記潮,在2020年1月至3月期間,收到1,578宗登記申請,較2018年增幅近100倍。他又引用《港區國安法》第九及第十條,指政府需對「社會團體」加強監管及展開國家安全教育,強調「社會團體」包括《職工會條例》(下稱《條例》)登記的職工會。他續指,已登記職工會涉違反《條例》,職工會登記局會作出跟進,不排除取消工會登記﹐勞工處亦會根據資訊主動跟進。

職工盟:政府禁制不聽話工會 圖操控公民社會

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批評,政府以強硬政治姿態履行政治任務,整治反對政府的組織,全面收緊公民社會。他表示,職工盟過往未有任何行為危害國家安全,更稱自六七暴動之後,政府對工會都持自由開放態度,即使過往工會未呈交文件,也只是受到輕微的懲罰,斥現時政府態度出現大轉變,試圖操控公民社會。

憂政治紅線不定隨時中招

蒙兆達指,職工盟是經《社團條例》註冊,不屬於工會,但屬下逾90個工會皆透過《職工會條例》註冊。被問及預計有多少工會因此而被取消登記,蒙則表示難以評估,認為《條例》與《國安法》之條文十分空泛,並無清晰指出屬危害國家安全的情況。他擔憂政治紅線不斷飄移,一不小心就會踩中地雷,並舉例《條例》中反對政府、罷工及與國際工會交流合作等事宜皆被允許,但擔憂以後上述行為會觸及《國安法》界線。

《職工會條例》提及工會經費不得用作政治用途,行政會議成員、前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認為條例十分清晰,舉例稱若經費用於政治參選已屬違法。蒙兆達則認為「政治目的」一詞相當廣泛,並且不限於選舉,透露曾因製作橫額參與遊行被質疑是具「政治目的」,重申政治紅線飄移不定,試圖禁制反對政府的聲音。

聽眾石先生「phone in」,斥政府將工會送上「斷頭台」,變相今後只容納建制派工會,認為此舉不利工會表達市民意見。另一聽眾馮小姐則指責職工盟參與醫管局罷工,迫使政府封關已經是政治目的,並稱「做錯就要認」,認允為工會應注重於工時、最低時薪等基本勞福事務。

跨工會聲明:無謂及不義之舉

跨工會聯合陣線昨日發表聲明,批評勞工處是紀律部隊以外,首個增設勞工事務主任執行《國安法》的部門,斥勞福局此舉乃「無謂及不義之舉」、「憤怒但毫不意外」。聲明中斥責《國安法》無孔不入,意圖掌控港人生活每一寸,又認為《國安法》對各組織的監控無遠弗屆,其監控可蔓延至社團、私營公司、公營機構及非牟利機構等,從而令全港噤聲,人人自危。陣線又質疑月薪16萬的首席勞工事務主任職能與國安處重疊,呼籲勞工處勿多此一舉、浪費公帑,應善用公帑改善本港勞工權益。

版權: 

後疫情時代下,中國將大肆發展煤電帶動經濟?(二)

$
0
0

上圖:安徽省淮北市一家煤礦鐵道維修廠的工人。圖片來源:趙捷/科比斯(Getty Images)

作者:邁克爾·斯坦達特
來源:Yale Environment 360
原文發表日期:2021年3月24日
翻譯:全球化監察

為了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讓步,中國可能會繼續在煤電擴張上搖擺不定。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和新氣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的分析員斯威汀·呂 (Swithin Lui)指出,2030年後中國將在技術解決方案上押注大筆資金,來實現其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其中包括昂貴且尚未廣泛使用的碳捕集及封存技術,進一步擴展水電、氫燃料電池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更大力度推動核電。

呂在談及2030年後的技術解決方案賭博時說:「(中國)對此並無實際的實施計劃,基本上是在為未來做對沖。」

其中一種可能性是,中國對脫碳的承諾不高。它可能會繼續在煤電擴張上搖擺不定,以此在國際舞臺上謀取讓步——或是直接要求援助以應對其能源安全挑戰,或是用作其他地緣政治角力的槓桿。這些舞臺將包括與美國的貿易和技術談判——如果談判結果符合北京的期望,中國政府就有更大空間來逼退國內的煤炭和能源利益集團。

其他談判手段可能與中國認為不存在商討空間的核心利益有關,例如台灣、香港、西藏和新疆事務,以及它對南海的主權主張。隨著拜登政府將氣候變化列為優先處理的事項,並稱之為人類生存威脅,中國的談判代表可能會繼續努力推動他們重視的議題——共產黨日益將之視為對其權力的生存威脅。

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中國適度的碳減排目標,以及在未來十年作出更有力的承諾,習主席都留有充分的餘地。至於中國提出的擴大燃煤發電能力,分析人士指出,其中有多少會真正發展存疑,這可給中國談判代表提供更多空間來承諾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考慮到格拉斯哥(今年11月的氣候會議)以及之後與拜登政府的接觸,這是否給談判留下了餘地?」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首席分析師勞裡·梅利維塔(Lauri Myllyvirta)這樣問道。

環境保護基金(EDF)中國計劃首席代表張建宇說,最近的規劃路線圖為脫碳承諾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特別是自從領導層表示計劃停止設定明確的五年GDP目標——該目標一直在推動經濟增長和排放增加。

一些中國專家說,儘管中國決定了近期會發展燃煤發電,但仍有理由相信其會在2030年代初開始減少排放。

張說:「整體計劃中令人歡迎的是,第一次見到綠色發展的概念貫穿全篇,它是全面的。這確實是綠色發展首次盡可能地全面納入計劃。」

這些計劃包括電力和能源開發指南,其中將包括煤炭整體消耗的關鍵目標限制,可能還會設定燃煤發電量上限。張說,在增加燃煤電能總量的同時,中國的策劃者也正在逐步淘汰規模較小、污染較大、效率較低的燃煤發電廠,並以更大及效率更高的發電廠代替它們。

中國官員意識到國內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不足,並且過於斷斷續續,不足以在不久的將來減低對煤炭的依賴。張引述了美國德州最近因電網故障而出現的問題——這是中國官員不願看到在自己國家發生的事例。

展望未來,生態與環境部即將出臺的氣候計劃是否將包括長期二氧化碳排放的絕對上限,將是一個關鍵指標。如果採用這樣的上限,那麼省政府的五年計劃將必須包括自己的路線圖,讓主要的碳排放部門跟隨。這些減碳計劃的嚴格程度可以表明中國對於從2030年起盡快降低碳排放的認真程度。

上集:後疫情時代下,中國將大肆發展煤電帶動經濟?(一)

--
關注 #全球化監察 發布的內容
🔎 網頁 www.globalmon.org.hk
🗂️ Facebook bit.ly/3dVlfQN
🐦 Twitter bit.ly/3aIz8Qm
👓 Matters bit.ly/3tUuhDi
📱 WeChat ID: globalmon

版權: 

黃國健稱外傭僱主可以薪買假 遭黃定光斥「違規違法」工會應熟悉法例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立法會《2021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今早舉行會議,討論政府建議分階段至2030年將勞工法定假期由12日增加至17日,工聯會及勞聯提出修正案,將增加假日安排提早實行。工聯會黃國健稱外傭僱主可以以薪買假,遭委員會主席、民建聯黃定光斥「違規違法」,指法定有薪假期是不能以薪代假,「你哋作為工會應該對有關條例好熟悉,明唔明?」

會上工聯會黃國健稱增加勞工法定假期安排同樣令外傭受惠,表示目前不少家庭支付薪金予外傭留在家中工作,「唔少外傭係願意去做。」他稱有能力僱請外傭的家庭,「一年俾多千零蚊唔係太大問題。」

其發言遭委員會主席黃定光駁斥,指法定有薪假日是不能以薪代假,「你千祈唔好誤導市民,OK?」黃國健不甘被黃定光指斥,指以薪代假是行之有效,外傭亦是自願。其發言遭黃定光打斷,斥「你係違規違法,呢度係立法會,非法嘅嘢唔能夠係度傾。」黃國健則稱黃定光有立場(民建聯支持政府方案),「更正」說法指「好多外傭搵多啲外快」,故介紹姊妹在假日出任替工。又指外傭因為疫情在假日留在家中「唔係做嘢」,只是家中有長者故「順便睇睇。」

黃定光再反駁,指非常時期讓家傭在假日留在家中,亦不應工作,「可以係屋企訓覺」,是否支付薪金只是關愛或照顧。他再重申「七休一」與今次會議討論的勞工法定假期並不相同,斥黃國健「請替工」在他首次發言時並無提及,指自己有責任向公眾說清楚法定有薪假期是不能以薪代假,「你哋作為工會應該對有關條例好熟悉,明唔明?」

自由黨邵家輝則乘機「抽水」問勞工處黃國健建議的做法是否可行,勞工處助理處長梁樂文指《僱傭條例》寫得相當清楚,即使員工同意亦不能以薪代假,僱主如需僱員在法定假日工作,需與僱員協商補假。至於替工安排,梁樂文指外傭到港工作時,需按《入境條例》簽署聲明,列明工作地點及僱主,替工方式違反《入境條例》。

勞工處解答後,黃定光再諷黃國健「唔好話我有立場」,又解說補假安排需於假日前後60日補回,再訓斥黃國健「唔好誤導啲僱員,唔係攞錢就搞掂,累死啲僱員。」

紮鐵工人辛酦史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untitled5  11

                 紮鐵工人辛酸史

 

紮鐵工人已連續罷工四天了,他們為的是爭取合法工時及合理待遇。

 

回歸十年,由於建造業日漸息微,大部份紮鐵工人都處於半失業,甚至全失業狀態。很多工友需要轉行,有的工友因長期找不到工作,需要賒借渡日,有的甚至因經濟困難而要申請綜援。大家日子的確過得很苦。

 

有些工友儘管有工開,日子亦不好過。每天天未亮就離開家門,夜幕低垂才回家,受著長時間的重體力勞動、日晒雨淋,鐵人也會捱壞。有些地盤連下午的小休時間亦取消,工人長時間於烈日下工作,大覆增加了中暑機會。與此同時,他們的日薪由回歸前的1,300元不斷向下減至八百、七百、六百,甚至只得五百多元。然而,工作時間卻由八小時加至八個半小時、九小時,甚至超過九小時,而工人加班也得不到合理的加班費。工人們都知道這一切都是不合理,但各人都不敢出聲,他們怕被解僱,最後唯有啞忍。

 

現時紮鐵行業主要由幾個大分判商壟斷,他們以極低價投標,結果導致工資大覆下滑。工人長期處於惡劣的環競下工作,而且還要飽受欠薪之苦,工人被拖欠兩個月薪金隨處可見,幾近成了習慣。當工人遇到工傷時,判頭為免被大判罰巨額款項,會強逼工人不呈報工傷,為保飯碗,工人亦只好啞忍。除此之外,大部份判頭都違反法例,沒有為工人供強積金,部份判頭甚至扣減工人薪金,以作僱主及僱員的強積金供款。

 

苦苦捱至今時今日,眼見著經濟好轉,紮鐵工人們卻未能受惠,仍然未能得到合理的待遇。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現時紮鐵工人的平均日薪為1,130元,相比部份工友的五百多元日薪,可見其剝削幅度之大!

 

現在,他們已忍無可忍,終於要為自己的權益出聲了,他們正向資方大聲疾呼:「紮鐵工人都係人!我地要有合法工時!我地要有合理待遇!

 

            我地要有合法工時!

              14


           我地要有合理待遇!

 

           文章轉載自:Maggie Wu


《工會、公平與公義──與胡應湘商榷》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胡應湘說,工會越強的地方,失業率越高。

我想,他說的話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上資方的立場,也是近年香港常見的論調:不要爭取甚麼甚麼,我們一撤資,你們連僅有的粥水也喝不了!

這是香港的悲哀,一個「原教旨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哀。的確,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推使香港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峰,造就經濟神話。但是香港發展至今,卻逐漸變成一個「率獸食人」的世界。為甚麼?

資本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議價去訂立雙方同意的薪酬。自由市場的原意,是指雙方都「你情我願」同意某一薪酬,一方出錢,一方出力,簡單而公平。但是採取絕對放任主義的結果,必然會令資方在自由市場中佔絕對優勢,從而壓低合理薪酬。因為資方掌握金錢、資源、組織、工作機會等優勢,要操縱薪酬也就易如反掌。到最後甚至動輒以撤資相脅,擺出「不依老子便一拍兩散」的嘴臉。相反,工人既欠缺工會組織,也沒有動員能力,更沒有集體談判權,當然,資源、金錢上更是沒法跟資方相比了。

因此工會的「強」,其實是令勞資雙方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談判,而不至於出現「大石壓死蟹」而工人又「敢怒不敢言」的情況。胡應湘指出,美國東北部工會很強,便搬到美國南部,再次搬到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內地。這樣固然可以像胡老先生一樣解讀:「工會強,退外資」,但是反過來,這其實正代表了社會文明進步,社會更加公平發展的結果!

不錯,美國工會力量很強,但是這樣是否代表美國經濟因此而一蹶不振?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報告指出,世上人均生產力最強的是美國!每個勞動力平均創造財富63,885美元。緊接其後的愛爾蘭、盧森堡、比利時和法國,都是工會勢力很強的地方!

這表示了甚麼?表示了工會勢力和經濟實力不一定掛勾。當然,香港之前的發展模式跟這些地方都有千絲萬縷的差別。香港的人均教育水平仍及不上以上地區,而香港的競爭優勢則是低廉的價格。但是,到了今天,以低廉工資撐起了富裕的社會,難道仍應該以這種層遞式的社會結構來搾取工人嗎?香港現在已經有條件用更高層次的理念、制度、創意、學識、見解、視野來和國際競爭,而不是回頭去看仍處於勞力階段的地方,繼續一味以扭曲的低價來競爭!香港在意識形態上仍只是經濟動物,只看到圖表上的數字升降,而從來沒有想到居住在內的人生活感受如何!

扎鐵工潮的起因,是行內的「價低者得」投標制度,層層下壓的分判制度。這其實亦正是香港的寫照:一切都以價格為先,質素反而是次要考慮。在這數字遊戲之中,「人」的因素完全被遺忘,湮於滾滾的地盤沙塵之中。

~啡蘑菇

言行不一的犯賤選民

$
0
0

(加東明報財經版6月29日)

多倫多市政府僱員大罷工已踏入第2週,最為市民所垢病的要算是暫停收集垃圾,即使是市民自動將垃圾帶到臨時收集站,亦受到罷工糾察隊阻延,每隔15分鐘才放行一人,如果你是第十名輪候者,你便要花超過2小時才能進入傾倒垃圾;試想在此炎熱夏天,在車內伴着兩袋發臭垃圾,便知道市民怨憤有理。

市內各大傳媒整天都在報導罷工消息,峰煙(phone in)節目內市民踴躍發言,但支持罷工的幾乎絕無僅有,特別是華人聚居區域。冷眼旁觀電視記者訪問路人,這的確是相當有趣,既然每次罷工,閣下都對罷工者冷嘲熱諷,但為何又會再次選出支持工會的政客呢?雖然市政府選舉,政客都是獨立候選人,毋須公佈政黨背景,但省選和聯邦大選呢?如此言行不一的犯賤選民,要獲得政客的尊重,真難呀。

最離譜是市長苗大衛(David Miller)還在強調,叫市民不要隨便遺棄垃圾,否則票控,此時此地,相對於對工會的軟弱,此言論具威嚇味道。我們不要再羨慕怡陶碧谷(Etobicoke)居民,他們在合併入多倫多市前,市民和政客都有遠見,將倒垃圾工作外判私有化,從此居民祇花每小時15元在垃圾費,其他多倫多市民卻要花每小時35元,再附加罷工威脅;真不要怕,我們都可以做有質素的市民,你祇要善用選票。

由6月1日到12日,共有10個交易天,各主要市場都受制於200天平均線,既然不能上升,下插機會便較高,這是市場普遍心理,所以15日便全線下跌超2%;上星期四大市普遍上升,但成交量及升幅都明顯不及上星期一跌幅,再加上有基金經理大叫,現在是10年內最抵買時候,筆者估計3月中開始的第一次反彈已告結束,再看從3月尾叫客户買入的中國及亞洲基金,已有不錯的回報,未來兩週是獲利離場時間,黃金更進入季節性淡季,要到秋天才有作為,今年又再估中5月離場(sell in May)。

http://davidkongcdn.blogspot.com/

*本專欄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公司及作者並不負任何責任。

獲利多投資顧問 江如天 (David Kong)

版權: 

合併銷售稅 Harmonized Sales Tax

$
0
0

星期四接獲新時代電視Fairchild TV邀請做《傳媒對焦》嘉賓,主持馮錦禮,另一位嘉賓是文世昌,Michael Fung講主題是:合併銷售稅Harmonized Sales Tax(HST);掛上電話才感到奇怪,這議題在一年前早已炒熱,到現時已沒人再提,上網一看,才知道HST在BC省現在才火熱,溫哥華商人又示威、又簽名反對,連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網頁都報導出來。

事緣BC省在年初才進行省選,自由黨(Liberal)曾答應不會推行合併稅(HST),但當選後數月便反口,公佈會在明年7月1日,和安省(Ontario)看齊,合併聯邦貨勞稅(Goods and Service Tax, GST)和省銷售稅(PST),難怪由反對黨到大眾省民立即反彈,看來自由黨要付上政治代價。

從簡化稅制角度看,合併稅當然較可取,理由是人民及商人,應該將精力集中在創造就業、促進生產力,而並非於如何避稅方面;稅制越簡單,在監管和行政費用都節省不少。經濟理論上可行,但在包裝和推行方式與時間上,却大有微調之處,安省自由黨政府較識做,例如,家庭收入少於年薪$160,000,每人可得$1,000回扣,雖然是一次性,但仍勝過BC省。

版權: 

蝗蟲與羔羊

$
0
0
內容: 

刪減版見於《亞洲週刊》二十五卷十七期

香港政策因為盈餘而決定向市民每人派發六千元引發一場「新移民」和「永久居民」的紛爭。這場紛爭其實是在劃一條界線,但這條界線不但模糊而且危險。它模糊的地方在於它忽視了「新」是時間性的,難道我們不察覺今天的永久居民昨天可能是一個新移民?而危險的地方在於將移除時間性的「新移民」視為一個概念(concept),而這個概念相應於一種不易轉換的社會類別(category)。這種輕易便將政治「概念化」或簡化為「認同」(identity)的做法,並不是一種目的性(teleological)的政治行為,也即是說這並不是說政府有心撕裂族群,而事實上,香港政府還沒有到這麽聰明。相反,問題並不是六千元與否,而是一種文化上的心理症狀﹕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 (fear)。尼采為我們分析了這種弱者的恐懼,它必須被轉化為一種「道德」上的「善」,也即所謂的「公義、公平」,來作為自我保護的方法。尼采称其為奴隸道德(slave morality)[1]。當然相對於做低下工作的大部份新移民來說,這些仇視新移民的並不算是弱者,這裡說的「弱」是一種察覺到下滑的傾向(propensity),一種時不與我的恐懼。

甚麽是「公平」?﹣﹣從蜜蜂到蝗蟲

這篇文章想提出兩個簡單分析,第一是「公平、公義」背後的狹隘性;第二是「認同政治」所產生出來的幻覺(phantasm)進一步惡化當前香港文化以及政治的轉型。所謂「公平」是來自對經濟狹義的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觀察。第一是「貢獻」,說新移民沒有貢獻是不攻自破的。如果貢獻這東西是可以量度的,例如以納稅的數額來說,那我們可以相信幾個地產商應該擁有大部分的退稅額,而那些每天都在談「貢獻」的人士他或她每年的納稅額可能還不夠六千,哪又憑甚麽要拿六千元?也即是他們能接受納稅額和六千元是沒有直接關係的,那以永久居民和新移民所劃分的界線又和六千元有甚麽關係?香港經濟的發展在二戰之後依賴的是移民所帶來的技術、資金、勞力等等,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移民並不只是勞力,他帶來的還是家庭、網絡,更重要的是他們成為了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重要部份。

另一個「公平」的狹隘之處在於它將經濟僅僅視為一系列的交易(transaction),每一個交易都可以計量。這本來是很多經濟分析的做法,但問題是大部分人將「打工」視為經濟的全部,而沒有考慮其他的經濟活動﹕消費、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ies)如鄰裡、同鄉之間的援助等等。在將經濟內化(internalize)為交易成本的分析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外部性(externalities)。外部效應是一種交易外溢(transaction spillover) 的現象,也即是外部效應使我們將「蜜蜂」和「蝗蟲」分開。如法國經濟學家、哲學家Yann Moulier Boutang便指出,蜜蜂的經濟效用並不是蜂蜜,而是傳播花粉(pollination)。這種和直接的「經濟效益」無關的外部效應被称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而蜜蜂經過傳播花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蜂蜜、蜂臘的三百五十倍[2]。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甚麽google所有的服務都是免費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在使用它的blog、email為它生產內容,大部份人都只是當它是一個免費的搜尋器,但其實每一個搜尋的使用者都在間接地貢獻給它的「網絡經濟」。當我們將經濟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時候,我們又能怎樣去分別蝗蟲以及蜜蜂? 在這種自我保護的過程裡,以捍衛「本土」的人士便要將「蜜蜂」轉化成蝗蟲,同時他/她們自己看不到的是這種「經濟觀」也便是在過去幾十年來壓抑香港文化創造力的一個「道德枷鎖」。

甚麽是新移民?﹣﹣從Pharmakon到Pharmakos

與蝗蟲的論述相對的是一種「自我潔淨」的幻想(phantasm),也即是將「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視為一種魔力(wizard, magic),它可以將香港從它當前的危機中挽救出來。而它的對立面,也即是「新移民」則是一種邪惡的力量。或者對於悍衛「永久居民」身份的人公平一點來說,新移民是一種pharmakon。Pharmakon在希臘文的詞源既是毒藥(poison) 同時也是一種解藥(remedy)。香港經濟的建立依靠的便是這些pharmakon,勞工、技術、資金。而捍衛本土的人士現在要做的便是將他們作為毒藥(pharmakon)分隔開來,這些「新移民」、毒藥、蝗蟲,便要成為代罪的羔羊(scapegoat)—pharmakos [3]。

在古希臘每有天災的時候,有形形式式的代罪的儀式,例如在公元六世紀的colophon,有一個人被挑選出來。人們會先喂飽他,然後再鞭打他,趕他出城,甚至有說將其燒死 。例如在Abdera,人們會買來一些被遺棄了的人(如奴隸等),喂飽他們,然後當撰定的日子到來時便會合他們扔石頭趕他們出城。這些儀式背後都有類似的預設,也即是他們本身是「潔淨」的,只是偶爾被「粘污」了,而要回到原來的狀態他們便要將這些注滿邪惡力量的pharmakos牺牲。[4]我們必須要問,真的有這種潔淨(purity)嗎?是甚麽規定了「永久居民」這樣的purity?從移民到居民的過程,只是一個從法律的語言來說,確保「勞工」有七年工作的規定(也即是一種debt),並不是一個「融入」的過程。移民和市民的分別只是經濟上的,而與社區、歸屬感無關。香港在文化、經濟方面逐漸走下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八、九十年代,香港作為進入內地的門戶已經不再。而一度成功的純綷的經濟考量已經無法再在崛起的中國的版圖內佔任何席位。香港和內地以「經濟、文化」作為界線,也即是「純淨」與「不潔」的對立已經逐漸消失,新移民便成為這道界線模糊化的證人(witness)。在將來,香港會如何去保持它的「永久居民」的「純淨」?這便是最危險的地方。

在歐洲,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成為了一種不違反國際人權公約的「潔淨」技術,它鼓勵不同種族的群體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表達自己的文化,而完全沒有考慮怎樣去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這種在英、法、德盛行一時的政策,最近已由Nicolas Sarkozy、David Cameron 以及 Angela Merkel宣佈破產。 英國接受部份前殖民地的人民以及勞工為居民,但所謂多元文化只是一種企圖平息(pacify)種族矛盾的方法,結果是它也變成了強調「差異」、「他者」的政策,也即是進一步強化了矛盾。另一方面,我們不妨看看德國的例子,德國在二戰之後由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以及土耳其「進口」勞工,這些勞工只是gastarbeiter,也即是在工作完之後要回國。但久之,德國發現它所需要的勞工並不是暫時性的,因而這些外勞繼續留在德國。至今,約四百萬人口的土耳其人,只有約五十萬人成為德國居民。 這種做法同樣加劇矛盾,例如有德國知識份子指這些勞工將德國「伊斯蘭化」,而這些移民所代表的xenophobia以及種族主義 。在全球化之下,歐洲的移民政策下一步會是如何?這還是一個未知數[5]。

回到我們的問題,六千元引發出來的「紛爭」會怎樣發展下去?一個先驗的「本土」、認同」的「幻覺(phantasm)會不會發展成一個自毁的結果?幾年前,我在《本土論述2008》的文章《另一種本土、另一種認同、另一種政治》嘗試理論性地去解答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無法從地緣政治上重新定位香港,我們無法建構一種新的、開放性的「認同」,這種恐懼最後會變成一個災難﹕不再是一個經濟上的,而且是文化上。我們不要忘了,pharmakon即是毒藥也是解藥,問題是我們如何將其轉變為remedy,而不是pharmakos[6]。

[1] Fredrick Nietzsche,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2] Interview with Yann Moulier Boutang, by Gaëlle Krikorian, http://p2pfoundation.net/Interview_with_Yann_Moulier-Boutang_on_A2K
[3] Jacques Derrida, Plato’Pharmacy, in Dissemination
[4] Walter Burkert, Structure and history in Greek mythology and ritual
[5] Kenan Malik, Das zwangsläufige Versagen der Multikulti-Politik
[6] Bernard Stiegler, For a New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Polity, 2010

painting by James Jacques Tissot (1836-1902)

版權: 

中國職場上的性騷擾

$
0
0

以下這篇演講稿是去年為平等機會婦女聯席(簡稱婦女聯席)於三月四日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舉行的《婦女齊發聲,才華盡顯現》活動而寫, 我有幸獲得代表《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寫這篇演講稿並向市民演講,在此感謝女協的Katherine Chan。

以下這篇演講稿以中國職場女性受騷擾為主題,我寫這個主題的目的,是要告訴更多香港人知道中國女性所面臨的職場性騷擾有多嚴重,從而讓更多香港人去了解、去關注中國國內女性所受到的性別歧視和性別壓迫有多嚴重。另外,我也期望更多香港人會比以往關注本港從事服務業的職場女性所面臨的性騷擾問題。

以下是去年三月四日《婦女齊發聲,才華盡顯現》演講稿的完整版本:

大家好,我想藉著今日這個難得的日子,以這幅畫來告訴在場的所有朋友知道,中國國內女性在職場上所面臨的性騷擾有多嚴重,從而讓更多香港人了解中國國內的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別壓迫有多嚴重。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根據去年北京舉辦的企業建立防治職場性騷擾機制研討暨經驗交流會披露,在北京,職場性騷擾非常普遍,受困擾的職場女性高達40%以上,而在受到職場性騷擾的女性當中,20至29歲的年輕女性比例最高,有57.5%受到性騷擾,數字非常驚人。

而且,被性騷擾的受害者中,只有45.6%的被騷擾者會明確警告騷擾者,會向單位人事部、工會或管理者投訴的員工也只有34.3%,可是,選擇屈從或隻眼開隻眼閉的受害者卻高達54.4%,多數受害者都選擇了隱忍或離職。另外,根據中國職場調查顯示,大約每25個女性當中,就有一個遭遇過強行性行為。

在中國,職場性騷擾行為的指標分別是:

1. 被反復凝視身體敏感部位,或被帶有性意味的長時間注視;
2. 他人身體故意靠近;
3. 他人通過電話、手機或信件挑逗,或作出性暗示;
4. 他人以性為內容進行辱駡;
5. 他人以利益作為交換條件提出性要求;
6. 他人做出猥褻動作,包括手勢、暴露性器官等;
7. 被人強行撫摸;摟抱;親吻;
8. 被人強迫發生性關係

職場性騷擾是父權制度下的一個潛規則機制,目的就是要在工作場所上製造一個敵視女性、對女性極不友善的環境,令女性在擔心受到性騷擾的情緒困擾下,不能夠安心專注工作,影響女性在工作上發揮好表現,以及令女性對自身的晉升機會和發展機會感到恐懼,因為擔心被男上司佔便宜,以及被男上司要求以性來作為交換升職和加薪的條件。

無獨有偶,去年二月陝西省婦聯公佈了《女大學生招聘中性別歧視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受訪女性就業率低於男性12個百分點,同時約六成女性在求職時曾遭遇性別限制,顯示中國女大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非常不樂觀。

中青在綫記者對西安部份大學生、招騁單位和學生家長的抽樣調查也顯示,雖然知識、學歷、工作經驗、能力、戶籍等"門檻"都會成為男女求職者的障礙,但很顯然女性受到的限制還加上性別因素,高達19%的女性在求職時受到外表和身高的歧視,而男性受歧視是只有10.9%,而且男性通常是身高是受歧視,而不是外表。另外,國內女性受外表歧視的情況不僅限於服務業,而是廣泛存在於各行各業。在內地招聘職場上的調查也發現,用人單位招聘女性,大多數都要求在22歲以下,所以對年齡偏大的女畢業生也造成就業壓力。

因此,根據內地陝西省這個調查,以及剛才北京對職場女性受性騷擾嚴重程度的調查,國內女大學生受到求職上的外表和年齡歧視,以及年輕職場女性受到的性騷擾嚴重的程度不謀而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國內用人單位招騁女性,主要目的不是看重女性的工作能力,不是重視女性人材在經濟生產上的價值,而是把女性作為性工具,藉以滿足男性上司的性慾,以及為男上司和同男事吃女員工和女下屬豆腐而大開方便之門。

大家再來看看這幅畫,畫中的女人由於減肥、纖體、瘦身而在體能上處於嚴重弱勢,再加上她職場地位上的弱勢,所以她面對對下屬的職業生涯握有生殺大權、肚滿腸肥的男上司的性騷擾,她是毫無招架能力的。畫中男上司的巨大身軀,象徵體能上和權力上的優勢。

說完國內的情況了,就來說香港,雖然香港的《性別歧視條例》規定工作場所發生性騷擾是違法的,條例也列明從事服務性行業的人性騷擾顧客是違法的,但條例卻沒有規定顧客對受僱於服務性行業的人作出性騷擾是違法,所以,即使從事服務業的人受到顧客性騷擾,也不能夠循法律途徑作出民事訴訟。

根據去年新婦女協進會和女體勞工關注組一項針對16-25歲年輕在職女僱員的調查發現,高達73%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期間,客人有機會作出不同桯度的性騷擾,32%的受訪者更聲稱曾被客人性騷擾;騷擾形式包括對外表加以評論、展示淫褻表情、邀約或追問放工後約會等。調查亦指出,女僱員最常受性騷擾的四大高危行業分別是推廣員、護士、售貨員,以及空中服務員。

調查顯示,雖然有大約六成工作時曾經被顧客性騷擾的受訪者向公司投訴反映,但當中近半數的受訪者聲稱公司會對事件「置諸不理,並要求員工淡化事件」、而且「怪責員工生事」,甚至「禁止員工對外洩露事件」。相反,公司會「馬上跟進並立刻制止顧客騷擾行為」的比率不足兩成。

從上述國內和香港職場女性處境的調查,大家可以看到,年輕女性的勞動和經濟生產價值,是不受到父權社會普遍的尊重和認可的,相反,年輕女性的身體在父權社會下的價值,通常只有被視作為花瓶的價值,藉以滿足男性對女性身體的凝視和慾望。我期望在場所有市民,今後會多重視職場女性的勞動處境,尊重女性勞動者的人權、勞動價值和尊嚴。

多謝大家!

參考資料:
http://www.woman-legalaid.org.cn/detail.asp?id=2017
http://www.woman-legalaid.org.cn/detail.asp?id=2024
http://www.woman-legalaid.org.cn/detail.asp?id=2228
http://www.womenresources.org/archives/16021

版權: 

基督徒的夢魘

$
0
0

經常宣揚愛、平安和喜樂的基督徒,內心真的平安嗎?

筆者依稀記得小學生的時候,被學校安排送往一間基督教的戶外署期訓練營,那些一個個外表看起來挺親切的大哥哥大姐姐,向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小毛孩宣揚基督教的福音,有以演話劇的形式宣揚,也有每一位大哥哥或大姐姐分別對每一個小毛孩的單對單宣揚。當時一位大姐姐不斷向筆者重覆宣揚:「要信主耶穌,否則死下會下地獄永遠受痛苦。」大概從那時候起,這種「擔心自己死後會永遠下地獄的恐懼」的種子就開始植根在筆者無知和弱小的心靈當中...

筆者很清楚記得自己中學生的時候,曾經去過其中一間基督教教會,一位男牧師兼傳道人播放一個他聲稱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幻燈片,題材不外乎魔鬼撒旦經常會以各種手段騷擾、恐嚇和傷害人( 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 ),然後又宣稱只有藉著主耶穌之名才得以驅魔和得救云云。筆者很清楚記得幻燈片接連播放著一個少女看見一隻沒有上半身,只有下半身的女鬼( 片中播放著少女驚恐的表情和各種相應的肢體動作的畫面,再加上旁述解說,雖然沒有做出任何鬼怪的影像,但足以令筆者嚇得連續幾晚不能安心睡覺 ),並且片中少女被嚇瘋了( 片中少女的表情癡癡呆呆滯滯,神情甚可怖 )...

不少基督教會,都會利用類似於上述的宣傳技倆,利用人性中「恐懼」這種弱點,灌輸可怕的教義,藉以強化信徒的罪惡感,從而控制人。這就是「洗腦」,信徒在恐懼的心魔驅使下,精神會變得痿縮、心靈會受到束縛( 更嚴重的甚至會整天疑神疑鬼 )、思想的發展和智慧會受到局限。在這種心理狀況下,信徒為了「得救」,只會更加聽從和依賴教牧和傳道人的「教誨」和指引( 包括把金錢獻上 ),以及不斷向「神」禱告,凡此種種,都是為求脫離「兇惡」。

「死後下地獄,受永遠的刑罰」是無數基督徒根深柢固的信念,也是無數基督徒心底最恐懼的。筆者曾在青少女時期受過這種煎熬,筆者曾有好幾年都活在高度的恐懼之中。後來筆者拓寬自己的思想和眼界,接觸到一些學術如心理學、社會學、女性主義、經濟學和政治學等類別的書籍,才了解到宗教制度和社會制度如何產生交互作用,以及宗教制度如何為建制服務的本質,打破迷信,才日漸消除恐懼的心魔。

站在基督徒的信仰立場上,每一個基督徒自身實際上是不能夠確定天堂地獄是否真的存在( 更遑論以各種方法去証實其存在與否 ),也不能夠確定和証實同性戀是否真的「罪大惡極」,每個基督徒只能聽從其教牧和傳道人的教導,而信徒所接收的一切教導和教義,也全視乎教牧和傳道人如何去詮釋聖經經文,因此信徒根本不能完全確定教牧和傳道人所宣揚的教義到底有多少真確性,這就無可避免地,信徒內心會產生一種不安定感。然而,這種不安定感在「死後下地獄,受永遠的刑罰」所產生的恐慌和焦慮的驅使下,信徒往往會為了謹慎起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從而選擇去相信並服從教牧和傳道人的教導( 例如反對同性戀和同志平權 ),而且信徒往往不敢把這種恐懼和焦慮告訴其他人,尤其不會告訴非基督徒,再加上信徒往往被教導為──非基督徒是世俗人,也就是「罪人」,「罪人」的價值觀和基督徒不一樣,所以基督徒不應該聽從非基督徒的任何意見和建議,因此基督徒往往無法解決因信仰問題所造成的種種困擾。

如果一個人,長期只被灌輸一種單一的信念、知識和價值觀,又或很少機會甚至從未接觸過其他的信念、知識和價值觀,那人就會被單一的信念、知識和價值觀長期洗腦,並把這些信念、知識和價值觀內化成個人人格的一部份。這種情況更常發生在生於基督教家庭的人身上,由於親情種種複雜的因素──包括感情的牽絆,個人情感、生理以及物質上的需求,甚至個人的工作機會、以及其事業成功所必須依賴的人際網路等等,都會令生於基督教家庭的個體的下意識不得不屈服於親情及其所衍生的人際網絡之下,甘願去順從能夠給予和滿足自己最多情感和物質需求的親人、教會弟兄姊妹,以及教牧和傳道人所有的教導( 包括一些錯誤的、導致傷害和壓迫她/他/ta人的教導 )。

宗教制度本身就是為政治和經濟目的而服務的,自古以來,以宗教、「神」和「愛」的名義壓迫她/他/ta人和打壓異己的例子數之不盡:16至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生和和茁壯時期國家機器對外的擴張和殖民侵略,大規模的奴隸買賣以及其所衍生的、對內的大規模獵女巫行動;印度傳統( 甚至當今 )社會以印度宗教作為基礎的隔殊/世襲階級制度( 種姓制度 )所產生的階級以及性別的極端不平等( 不同階級和種姓之間的婚姻極其嚴苛,跨越門第的戀愛者會被其家庭「榮譽謀殺」,寡婦必須自焚殉葬丈夫或淪為賤民 );中國傳統和當今的「儒」、「法」合流以精神/道德性的力量作為政治基礎結合嚴刑峻法以維持社會秩序,進而突出國家地位以輕忽個人地位,重視國家權力而輕視個人權益。以至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和男同性戀者的大規模屠殺;愛爾蘭瑪德蓮修道院對違反嚴苛天主教教義的青少女的懲罰、勞役、性侵犯和迫害,愛爾蘭矯正學校對違反嚴苛天主教教義的青少年的虐待等;以至現在以明光社為首的右派基督教勢力反對立性傾向歧視法保障同性戀者和跨性別人士的權利,保守教會安排有同性戀和雙性戀傾向的信徒參加其所謂為「性破碎者」而設的「改造」課程等等,都能略窺一二宗教制度聯合政治體制對每一個人的生活如何進行規訓和控制。

然而,筆者相信即使身處當局而成為當局者的基督徒,實際上也並非那麼愚笨,並非真的完全沒有懷疑過那些歧視和壓迫她/他/ta人的基督教教義的真確性和合理性。可是,由於出於恐懼這種強而有力的人性弱點,以及信徒個人在基督教圈子內所得到的實際利益的驅使之下,基督教信徒往往會下意識去選擇無視錯誤的教義,並且極力否認基督教建制對一些弱勢社群的壓迫,以及有意無意地去找尋各種理由去合理化和正當化基督教建制壓迫她/他/ta人的行為,甚至主動參與壓迫她/他/ta人的行為,藉以向別人和自身証明壓迫她/他/ta人的行為是合理和正當的,從而消除自身作為制體參與者的罪惡感( 儘管無數基督徒都一直極力否認甚至察覺不到自身的這種罪惡感 )。

讀者再來看這三幅畫:第一幅《基督徒的夢魘》是筆者繪畫的原畫,沒加上任何電腦效果;第二幅《基督徒的夢魘之罪人祈求免被惡魔吞噬》和第三幅《基督徒的夢魘之撒旦吞噬罪人》都是使用photoshop分別以原畫不同的部分重覆合併而成,以做出不同的視覺效果。筆者以這一糸列畫作呈現不少基督徒的恐懼和罪惡感心理,然而,基督徒的這種恐懼和罪惡感不僅僅來自於基督教信仰中的「地獄恐嚇」以及撒旦無時無刻都在準備尋找「可吞噬之罪人」的擔憂和懼怕,還有來源於基督徒自身因其宗教信仰而參與壓迫她/他/ta人的罪惡感。畫中惡魔多雙眼睛所流出來的血淚,象徵著所有因基督教教義而被直接迫害或間接迫害的人的怨恨,畫中惡魔象徵著雙重意義,一是象徵著基督教信仰中的「基督之敵對者」撒旦,另一意義則是象徵著無數被基督教教義迫害的人所化成的怨恨,形影不離地纏擾加害者,向加害者報復,令加害者一生都活在罪疚和恐懼之中。

筆者期望讀者無論是否基督徒,抑或什麼派別的基督徒,抑或有沒有其他宗教信仰,看了筆者這篇文章和一系列畫作後,都能重新思考宗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凡是驅使信徒作出任何遺背愛和公義行為的,都不是真正的信仰。

參考資料:

1.〈Justice & Peace, Exposure To India印度正義和平之旅〉,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民族發展亞洲中心、印度全國正義和平與發展委員會。

2.〈當代大陸政治儒家的迷思〉,作者成慶,出自《思想》第20期,聯經。

3.〈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作者何強星;〈宗教〉,作者陳慎慶;出自《社會學探論──理論與香港本土研究》,何強星主編,學峰文化。

4.《地獄童年──瑪德蓮修道院的真實故事》,Kathy O'Beirne著,謝儀霏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5.《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Randy Shilts著,陳秀娟譯,月旦出版公司。

6.《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女書店。

版權: 

或者霍建寧沒有錯

$
0
0
內容: 

我聲明我並不在場,很多相熟的朋友都投入這場運動,我相信他們比我更能評論這場運動。但霍建寧的反擊使我難以置信:我相信一個稍為接受過人文教育的人,都很難啟齒說出這種話。他會這樣說,也並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我們寵壞了這些資本家,對他們來說工人只是機器,他們存在的價值便只有運作,只要有資本以及律師,他們便可以盡力壓榨工人以及榨取他們的勞動成果。我們便生活在這樣的現實,如果你不反抗,或不將自己的反抗投射得遠一點,我們的未來只會更黑暗。想一想,為甚麽政府可以坐視不理?因為如果容許工會(不是工聯會)勢力擴大,官商勾結(不管是飯局式的還是結構性的)便不能再維持當下的局勢。如果罷工事件能取得勝利,最大的勝利並不僅是工人時薪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工人如何在當下官商的夾板之間找到說話的空間和方法。

但反過來想,霍建寧的言論也指出了這場運動的盲點:就算了爭取增加時薪,你也得工作24小時,因為工人是自願的。這便是新自由主義底下資本的邏輯,任何剝削都屬於自由的表現:你有工作24小時的「自由」。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工人是自願地出買勞力以換取金錢。但問題是將這種等價交換當成了勞動的全部,也是生命的全部,也即是說工人只是勞動的機器,他們可以在資本的驅使下運作直至死亡。工會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工會通常只要求增加工薪,改善工作環境,加多部冷氣,設多個廁所,但卻很少要求制定最高工時,甚至不曾想過不依照現在的工作模式。最起碼,如果沒有最高工時的政策,將無法制止這種無止境的剝削。在二十多天的工運中,我們聽到很多工人無法歸家的故事,其中一個我印像深刻的是,一位工人的孩子有一天竟然稱父親為「叔叔」。我相信許多朝九晚九甚止OT更晚的人,都會不斷地經歷這種存在的空虛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香港的資本的發展正在不斷地朝24小時工作的方向發展,無論是碼頭工人還是以「知性」為主的傳媒。一個以24小時工作作為經濟文化發展的社會,只會是一個貧瘠的社會。我想起那位推動香港新自由主義發展的經濟學家弗利民(Milton Friedman),在一九九八年的《香港實驗》的結尾,弗利民有一個很有趣,而且很耐人深思的備注,在對比香港和美國之后,他指出「我們的生產力比香港的高。但我們選擇了,或者被怪異多變的政治主導,將几近一半的資源都投放在某些活動上,而香港只投放了百分之後十五或二十。我們有更高生產力,也即是我們僅用百分之五十的資源便擁有的人均收入,香港則需要投進百分之八十或八十五」。弗利民以讚揚的姿勢指出了香港的悲哀,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如此地單調、貧瘠,除了生產只有生產。沒有時間,便沒有想像的空間,創造的空間,生活的空間。

這並不是假說,如果我們真地將香港和巴黎、柏林比較,這些城市的經濟比香港差很多,但城市更有活力,因為城市沒有淪為想像的沙漠。我們不單要要求增加碼頭工人的時薪(不止20%),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候去討論最高工時的問題,而撐工人的同時,也必須要求政府討論制定最高工時。政府不敢碰這些「最高」,例如租金每年最高增幅 、樓價最高增幅,因為這樣限制了資本的自由,但卻出買了市民的自由。於時,我們見到百年老店消失的同時,政府和財團則可以相應地增加拍懷舊電影的資金,用文化工業制造出來的精神生活,掩蓋資本所造成的傷害,例如投資出版、開辦讀書活動。

在這些重壘的結構中,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麽?以看似激進的姿態投入資本的再生產?除此之外呢?是的,我們可以罷買百佳、屈臣氏、豐澤,但我們也可以想像,長實在不久的將來可以以此為借口調低工人工資,或者將輕輕樓價向上一推,抗爭便變成了長實吸金的借口。這便是資本的「能屈能伸」,這便是官商勾結的結構性現實。甚麽是尊嚴?那並不是你的體力可以換來多少金錢,而是你還有多少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和想像的空間。工潮打開了一個缺口,但這只能是一場更大的運動的開始(我想起索雷爾(G. Sorel),這個名字在今天的歐洲也引不起多少回響,他提出的「總罷工」(general strike)卻是如此地吸引人)。在這個腐朽的社會,除了同情以及道德感之外,我們需要為自己最切身的生存條件吶喊。我無意貶低「佔領中環」,但許多自由主義者,只看到國家的淫威,卻見不到資本、國家以及民族的結合,在他們眼中只要中國讓步普選便可以解決一切。這只是天真的,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說,十八、九世紀浪漫的「資產階級革命」。

衝著霍建寧的回應,我們必須知道這場玩了幾十年的遊戲需要更徹底的解決,如果今天我們不全部站出來,支持工運以及要求更徹底的改革,我們的社會只會生產更多像霍建寧這樣的人。那將社會最大的悲哀。

版權: 

【中國】拉拉-女人-人

$
0
0

這是筆者的一位生於中國國內的好友經歷了兩次自殺之後,其心境變得與他曾經的身邊男性朋友、男性同儕有很大的差異之後,受到女性主義啓蒙後寫的一篇文章。筆者的這位好友關注中國國內的女權狀況,是從關心拉拉( 女同志lesbian )的處境開始的,因為作為女人又是同志的拉拉,往往比直女( 女異性戀者 )更弱勢。從以下文章,也可以看到中國國內的人面對傳宗接代的壓力有多大。

在中國國內,筆者已知有男同志的權益組織,也有關注同妻狀況的組織,但到現時為止仍未知道中國國內有任何關注已經進入異性戀婚姻制度的女同志的組織,可見中國已婚拉拉的聲音是最弱的,已婚拉拉的處境很可能比和男同志進入婚姻的同妻更糟糕,也由於中國女性地位低下,已婚拉拉( 和同妻 )、以及和無數中國異性戀女人一樣,一樣要面對其( 異性戀 )丈夫外遇、搞婚外情和被傳染上愛滋病和其他性病等問題,以及家暴的危機。

文章標題:《拉拉-女人-人》

作者:火海冰河

纠结啊纠结
想了很多,看了很多。
心情很闷,写下一直想说的话

一直记得无人领取说过的一句话:“不管怎么说,她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一个女人,她的作为对得起顶天立地的一撇一捺,所以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女人!”我想说,是这样,TA先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而后才是一个女人,再然后,才是一个拉拉。

我,是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直男。但是,我的身份不该影响我写自己想写的文字。

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拉拉。不同的身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除了爱情以外的,在女人和拉拉身上会遇到的问题,我也想说说。
看了很多文,很多帖子,既有虚构的,也有以现实为依据写成的,更有纪实的。

这些文中,拉拉的感情要面对很多障碍。保鲜期、金钱、事业、异性的诱惑、他人的议论,等等等等。而最大的障碍,似乎总是另一个:亲情。

不论她们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到了亲情的面前,很多人觉得,那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也许,她们经历了异性的诱惑,经历了创业的艰难,经历了分别的思念,经历了……很多很多。她们经历的,即使是bg,也一样是对两人感情的考验。

可是,在亲情面前,很多人尽管觉得痛苦,不甘,却还是在家人的面前说出“我们分手吧”“我要结婚了”“你说我的小孩会长得像我吗”

的确,亲情是一个人最难以割舍的。从出生,爸爸妈妈是我们的依靠;死前,子女和孙辈是我们最后的寄托。人生三情,亲、友、爱,亲情,是唯一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

本该是让人感到依靠,感到温暖的亲情,很多时候,却伤人很深。为了房产,为了自己的婚姻,为了养老。

拉拉面对的,逃不了“婚姻”对亲情的伤害,除非父母很开明,或者有一方年轻时就是同志。

多数时候,父母面对女儿的出柜,是这样的态度:勃然大怒;痛哭流涕;伤心欲绝;棍棒相加;限制自由……种种举措,逼得女儿不得不放弃。
尽管,她们经历了很多,尽管,经历了那么多最后输给了不能放弃的亲情,很是不甘。

父母面对女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没有未来,你们要面对世人的眼光,我们不想你受苦!

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很多人,社会上的很多人,确实对拉拉歧视,确实会给她们异样的眼光。

其实,比起这些眼光,父母,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借口:你们两个都是女人,谁保护谁?她的父母能放心把女儿交给你吗?

现在的社会,金融危机造成很多人失业,犯罪率更比以前高。而加班拼命工作到深夜的,比比皆是。确实,不安全因素比以前更多。

对父母来说,看到网站上,新闻里接连不断的犯罪,确实不放心把女儿交给一个女人,理由既有世人的眼光这一类似杞人忧天的借口,也有“体弱”这一真实现象。

可是,我想说,真的,女人天生就体弱吗?

“母老虎”这个词,说的是老虎中雌性比雄的凶,为了保护幼崽。同样,熊,熊猫、狮子、豹子、大象、野猪,只要是高等些的哺乳动物,都是雌性比雄的凶,雌性比雄的身体强壮。

因为,她们要保护下一代。

人类呢?

为什么?

原来的母系社会,过度到了父系社会。也许,从那时开始,人类,这个一样的,女人要保护下一代的种族,却渐渐的女人,身体越来越弱。
怎样的过度我不知道,但放到现代,如何维持,我却知道。
先另说一段话,男女平等吗?

一架天平,本来两边都是空的,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在天平两端放上同样重的物品,依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作法律,那托盘两端的物品,一为罪行,另一为惩罚。
如果把天平看作工作,那托盘两边的物品,一为劳动,另一为报酬。
如果把天平看作身体,那托盘两边的物品,一为运动,另一为健康。

如果……

很多很多种天平摆在那里,你可以想到很多。
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加起来,这个天平,最后集(¨)合成一个,那就是-社会。而那托盘两边的物品,一为男人,一为女人。

如果,法律是公正的,那法律的天平两端,应该平衡。
可惜,习水案的中央调查组介入后的再审的罪名,胡斌飚车案的欲盖弥彰,巴东服务员的离奇变故,让我知道,在那么多人关注下,它仍保持不平衡。
可惜,“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存在,既让我们有工资来安排自己美好的生活,也让更多人成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的“生活奴”。

可惜,身体的劳动很多时候不是以每天的运动来实现,而是以加班到深夜代替,那健康,转化为它的反义词-疾病。

可惜……

可惜,天平总是不平衡,加在一起的那最终形态的天平——社会,也不会平衡。
反映到托盘两端,这社会天平的不平衡,代表了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
社会上的不平等?社会上什么方面的不平等?

地位,工资,名声,职场、政界升迁、变动的比例和代价,等等。
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显现在各个方面。虽然有所谓的“女士优先”,但那也只体现在产假、劳动强度、刑事处罚等几个方面。

也许,这样的几个方面的优待,确实给女人带来一些实惠,但是,列宁导师的一句话告诉了我,这些优待有多虚伪。

十月革命前,沙皇尼古拉曾发表公开声明:你们要自由,我给你们,你们要出版、言论、游(¨)行的自由,我统统给你们,除了我的皇位。列宁只说了一句:除了政权,一切都是虚幻。

是呀,无论给了你什么,只要掌权的还代表一个阶级,那这个“掌权阶级”所控制和压制的另一阶级,无论怎样,得到的只能是部分的自由。虽说“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可相对那“掌权阶级”所得到的自由和权利,被掌控的所得到的,“少,而且多数已经被掌权的一方拿走了大半”。

放到中国,文革时,无产对资本的,是一个例子。
一个极端的例子。

哦,对了,莫谈政治,莫谈政治。
好像也没说什么,那句话还是列宁说的,我解释了一下,没什么影射吧?
没影射,没影射。
那就OK了,不必删掉。

继续。

放到现今,我想,这样极端的对立,除了法律、警察与罪犯之间,恐怕很难见到了(就是这两方,恐怕这对立也……算了,莫谈政治哦)。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对立,更是没有到极端的地步。

“你说错了吧?哪有那么多对立?男人和女人间有吗?”
别忘喽,中国的政(¨)府里,男人占绝绝绝大多数。除了刘(¨)延(¨)东,还有谁真正有大权?人大代表能算吗(代表不过是有投票权,真正掌权的,提案的,有几个女的?)。

掌权阶级里女人占极极极少数,这就已经决定了一点:在各种决策、法律的制定中,在各种人们生活、过日子不可缺少的风俗习惯中,只要与男人、女人的利益有关,一定是偏向男方的。

《劳动法》不会写着“男人的工资要比女的高”,可实际中,别说工资,就是招聘,又有几个女的占优?
真占优了,又有多少是不靠脸蛋靠本领的?
真进公司了,升职时,男人和女人面对的潜规则,除了巴结上司、送礼行贿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社会一直说关爱女孩,关爱女性,男女都一样。
可真的要有一个男的被女的强行那个了,人们,只怕是看笑话,觉得新鲜,有趣。

可真的要有一个女的被男的强行那个了,人们,只怕是嫌弃,避开,背后嘀嘀咕咕。

都说结婚结婚,男人和女人在一起过完一生,应该夫妻和睦、相敬如宾……
看起来没什么不平等,可一个“嫁”,一个“娶”,本身字面上,人们的观念里,已经……

都说离婚时财产分配,会适当照顾女方,这总是女的一方天平适当重了些了!
可女人在工作时本就要照顾家庭,要承受双重压力,这,不过是补偿。

说了那么多,只想说一句:天平,在实验的时候,想要它平衡,要左调右调,那么的难,放到这没有统一规则的社会里,想要它在男人和女人之间平衡,不可能。

加上,掌权的里,那么那么那么多男的,掌握最直接、最实际的权力,这社会天平,该怎么偏向,其实,不必我说这么多,很多人应该知道。只是,不一定想得这么清楚。

男女在社会这架天平上本不平等,男人,男权社会里能控制女人的男人,会想办法让女人接受这样的事实,更要让她们不知道这样的事实。
即“被害了,却不知道已经被害了”。

怎么做?

方法是从小由父亲洗脑,长大由男性的另一半接着。
“孩子,你是女孩,要记住女孩要有女孩的样,走路……吃饭……说话……”“孩子,你是女的,爬高摸底干什么,多危险,女孩不像女孩”“切,你是我老婆,健什么身,一身筋肉我就不要你了,以后老公我保护你”
这些话语,直接培养的,让女人在生活上变得弱势。 女人,交谈时见到的,多数是身体向后倾,头颈晃动时是左右的。男人,与女人交谈时,身体前倾,头脑前后晃动。

这是“自我防护”与“进攻”的不同姿态。
走路时,女人多半两臂晃动不大,男人晃动不仅幅度大,还很随意。
这是“保护”与“轻松”两种心态,尤其走夜路时。
商业会谈时,女人的笑一般温和且嘴角幅度小,男人的,一般张扬且幅度大。
这是潜规则存在下的保护与进攻。 还有很多,可我不想说了。
女人在与男人打交道的时候,多半处于防护的姿态,男人出于主动和进攻的姿态。

这,不仅是社会对于礼仪的要求,更是一种从小被教育出来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从小教育+后天社会要求,使女人习惯了自己的防护地位,习惯了男人是“主动”,或者难听点说,是“进攻方”地位

这样的女人,应该说,该学学怎么保护自己,练习一些防身术。
可是,更多的新闻告诉我,很少很少有制服歹徒的女人,除了警察保镖。
为什么女人明明在生活中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表现出的都是防护,可到了该保护自己的时候却没有体力上的防护力量?

为什么父亲和伴侣教育女人要怎么这么,要怎么这么“洁身自好”啦,要“不放荡”啦,要“保护自己不得病、不被骗”啦,却不给她们最有力的保护:体力上的自我防护?

为什么父亲不仅不要求、不希望女孩有体力上的自我防护力量,反而在看到爬高摸底、打架这样的体力锻炼的机会时严厉禁止?

为什么要这样? 那些关于“保护”的洗脑,其实,是为了打造一个适合男人的女人:洁身(“动物生育”的要求),“自爱”(这倒是为她们好),自尊(必要时让她们为了自己的尊严、更为了男人的生育尊严主动放弃生命)。

除了这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体弱。

体力上比男人弱。

这样的女人,集(¨)合这四点的女人,才是完美的思想上“纯净”,体力上可以让男人满足征服欲的————玩具。

带来的后果,
被洗脑的女人相信自我防护是必要的,但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男朋友或老公保护,所以“到了年龄(足以吸引罪犯的年龄)”,就要听父亲的,晚上不能出去,再大些离家了,没了父亲的保护,自己又“体弱”,“我还是赶紧找个男朋友来保护我”。

习惯了被保护,不习惯甚至不清楚自己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才是唯一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被洗脑的这部分女人,即使受伤了。也只会怨自己倒霉,或者干脆疯掉,或者在抵抗中失去生命(从而,保护了“尊严”)。

其实很多女人并非不清楚自己才能最有效保护自己,并非不知道健身、防身术、武术的重要。

只是,就像提到的那些走路、社交的礼仪一样,“体型符合男人审美观”被这个男人主导的社会,一样作为要求女人的一个方面。

男人给出的理由是,“女人有男的(父亲、老公)保护,自己要什么强壮!你自己离家了却一个人生活,没人保护,活该!赶紧着,找个男朋友。太壮了不好看”
这最后一句才是真心话,为了好看,为了在男权社会里满足男人的审美观,为了“征服”时(潜规则时)不遇到抵抗,为了满足征服欲。

为了这些,人类,明明有“动物生育”本能,却不像动物那样,雌性为了保护下一代而比雄性强壮,反而变成了男人欣赏的工具。 如果男人真的能保护女人,那么,勉强也算男的有点道理了。

可是,男的警察,有几个能及时发现并终止犯罪?女的被上司要求加班到深夜,回家时若是没有男朋友伴随,夜间巡逻队员在她们遇险时,在何方?即使有男朋友,势单的一个男人,面对持刀的俩歹徒,能保护自己逃走就OK了,女的,“大难来临我抛下你”。

男的也许可以自保,可你有那样的本事同时再保护一个没有多少体力,根本就瘦的“体弱”的她吗? 不要指望男人,不要指望警察,不要指望上司能体谅经济危机下犯罪比例大幅提升就不顾公司的生存不要你加班到危险的深夜。

其实,在“保护”的外衣下,父亲和伴侣,共同维护的,是男人对女人玩具、花瓶式的欣赏,不顾遇险时她们无法自救或被抛弃的痛;是男人为满足征服欲,对女人在体力上要求的“弱”。

(女人,不要指望任何人保护你,没有任何人有能力面对团伙,没有谁有勇气不顾自己的生死保护挚爱。只有你自己。)

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的就是,女人不仅身体弱,更由于从小一直习惯了父亲的亲情,在他表示对同性恋情的愤怒时,习惯依赖的女儿感到亲情即将远去,害怕;在他说出那个女人无法保护你,你也无法保护另一个父亲的掌上明珠的时候,觉得,放弃,选择一个男人,既是对自己好,也是对自己心中挚爱的好。

这样的想法,真的是“既被人卖了,还帮着那人数钱”。

父亲,男权社会里,他是官/员,是商界经营,是公务员,是上班族。无论是谁,他那个年纪的人,一定是维持男权社会的一份子。

从女人还是女孩时,父亲对她们说了“要做个女孩子”的一系列话,切断了男孩喜欢的各种活动,造成的女孩长大后缺乏锻炼,身体不如男人强壮,不如动物界里雌性比雄性强壮。

这时,男人又会说,你身体弱,需要保护。
在结婚前,这句话是父亲说的;有一半时,是老公说的。唯独没有说过,为什么她们会身体比男的弱,只以一句“没看到那么多女的身体娇弱吗,这是天生的”
来继续,
继续,
继续那孩提时代就开始的欺骗。
只是,像传销那样,几个月的演讲可以洗脑,
男人对女人十几年的说教,尤其是父亲利用亲情,
这一人人天生依赖的感情进行说教,
比之传销那几个月的洗脑,
更彻底。

何况,社会,男权社会,这个政(¨)府里掌握实权的高官女人占极少数的男权社会,一定会维护自己的掌控,对女人掌控。
所以,无论什么媒体,渲染的都是“女人外表的美丽”。杂志,选美,模特,化妆品公司女经理,领导人秘书或夫人的打扮,电视剧,无一不透露出“女人就该这么样”。

唯独,不提女人该强身,该自己强壮起来,用自己的体力保护自己。
这就是持续的洗脑,
这样做,体弱的继续体弱。
而体弱,带来的生命的威胁,使这样的女人只能依赖男人,金钱、婚姻,不外如是。

洗脑,带来体力上的弱,更带来的思想上的更弱,这样,女企业家,女官员只会更少。毕竟,生命都掌握在男人手里,需要男人的保护,依赖男人,又有多少这样的女人还能有心思“费心费力”地当经理、高官呢?

何况,即使有心,男权社会里的男人,能轻易放过女人的挑战吗?
毕竟,想做女性的企业家、官员,就是在社会这个天平上,在女人那一个托盘上加上筹码啊!男人,不会让她们如意。
女企业家、官员相比男性的,很少,这对拉拉来说,少了心中的偶像,少了成功的榜样。

而父亲,维持男权社会的那个男人,以及他介绍给女儿的同样符合他心目中能继续洗脑女人的那个叫做女婿的男人,一起,给拉拉施加压力。

明明,体弱的后果是他们造成的,却以此来对不明真相的她们继续欺骗,不仅不会对很多女人受到各种各样的刑事伤害感到愧疚,反而以此来拆散她们的感情。
只是,他们俩明白,那样的洗脑,使她依赖亲情,只要父亲大人,母亲大人表现出在亲情方面受了伤,好么,女儿就觉得是自己的错。

我想说,男权社会里的父亲,被从小洗脑的母亲。你们一起用亲情让女儿对你们依赖,不仅给你们一家人以天伦之乐,更让她,在感情上对你们唯命是从。
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女儿比儿子享受父母更多宠爱,代价就是自己比儿子更对父母唯命是从。

包括,婚姻。

我不知道有多少拉拉敢真正对父母,
对父亲,
说,
大声地说,
愤怒地说:“你反对我爱她,我理解,可你不能逼我和我不爱的人结婚!你这样是用我的婚姻的终身痛苦换来你们晚年儿孙绕膝之乐的幸福!你们是逼我当生育工具满足你在老朋友面前“有后”的面子!你们逼我结婚,根本就不顾念我的痛苦,不要拿“用婚姻改变性取向”当幌子!逼自己喜爱的女儿与不爱的人上床,这是你的残忍!是你用我对你们的亲情来对我进行伤害!你们,好自私!”
我不知道这些话有多偏激,我不知道有多少拉拉会有类似的想法。

但是我想,软弱,思想和身体上的软弱,而非人性的软弱,能蒙蔽很多人,使她们看不到父母逼婚的实质。

父母应该明白,逼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上床,其实,对那个女人来说,痛苦程度即使比不上QJ,也不一定差到哪去。只要,她不爱那个男人,只要她不是BI,只要,她是真正的拉拉。

也许有父母会说“孩子,妈的肝癌晚期了,医生说就在这3个月里。妈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你有一个温暖的家”。

也许,你不知道,她是真的不爱那个男人,她不是BI,她是真正的拉拉。也许,这些你都不知道,可你,“吃的盐比我们子女吃的饭都多的长辈”,该知道,逼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交配,那是把TA贬低到动物的境界。

尤其,那是你疼爱的女儿。
可是,你还是逼迫了。
也许,这样你自己走的时候没有遗憾了,她呢?一个不是BI,不爱男人的真正拉拉,却在你微笑着去天堂时,幸福下了地狱。
你,用你几个月的“没有遗憾的微笑的度过”,换来这样的真拉拉一辈子的痛,你,自私吗?
你,配说爱女儿吗?
你,逼她和不爱的人交配,把你这样的妈妈,说成禽兽,都是对禽兽的侮辱。
话说回来,你“走的时候没有遗憾,微笑着去了天堂”,这代表什么?
作为男权社会里被洗脑的女人的一份子,你,潜意识里,知道女儿体弱,需要保护,可是,你知道女人体弱是违背生物学规律的吗?那一个个刑事案件,那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中国大地正有女人因为体弱成为受害者的社会,真正的罪魁祸首,你知道是谁吗?

你不知道。

你知道逼婚,不仅仅是出于亲情,出于对女儿安全的考虑,更是潜意识里,维护男权吗?“女儿必须依靠男人” “用依靠来让她们思想上继续不独立。男权社会需要思想不独立的女人,需要依靠男人的女人”

亲情,真的是很好的工具,既让女儿依赖男人,又让她们体弱,更依赖男人,从而从思想上被男人掌控。
母亲,被洗脑的女人,父亲,男权社会一份子,你们知道你们这些嘴脸吗?
对于拉拉来说,“不管怎么说,她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一个女人”,再加一句,“再然后,她才是一个拉拉”。

生活在男权社会里,这个掌握实权的官员里几乎没有女人的社会里,男女注定不平等。
女人,是一个真正的拉拉而非BI时。真的不爱男人时,面对的是洗脑、对男人的依靠(父亲的亲情和保护、丈夫的爱和保护)、体弱(谁违反了人类在强壮上的生物学规律)。这种种阻碍,不一定有很多拉拉能认识到。
比起金钱、事业、背叛、保鲜期,这些看不到的,对拉拉感情的阻碍,其实更大。

而一旦拉拉把自己上升一个级别,放到女人这以层级,她们又面对女人在男权社会的各种障碍。

这些加起来,真的是对她们感情的严峻考验。
说了那么多,也许很多拉拉在生活中,遇到的亲情的阻碍,不像我前面说的那么重,这是她们的拉拉身份遇到的困难;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也没有很多女人遇到的那么多,这是她们的社会人身份所面对的。

可是我想说,这个社会,现状毕竟是男权统治,她们即使在现在没有遇到那么多男人本能中打压女人的本性,以后的工作中,未必不会遇到;即使她们现在一方成功出柜,那薛麟呢.兰魅呢,她们两个成功了吗,以后会遇到亲情上的伤害吗
这些都是我现在不知道的。毕竟,这可以算是一部纪实文,我无法像对待其它文那样,可以只对虚构的人物的命运纠结,这里,我更关心生活里的人在俗世中,不同身份面对的难题。

或者她们的父母已经不是太大的阻碍,像我前面说的那些很极端的亲情之殇都不会出现在她们两个还没有出柜的人身上。可是,父母依然是很大的阻碍。
父母,给我们生命的父母,为什么在我们的幸福上要和我们,互相以伤害来对抗?

对于父母来说,天生的DNA上的联系,血缘上的联系,给了我们最初的亲情。
这,仅仅是生物学上,那高等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种族繁衍必须的本能,为了维系种族的上一代与下一代在安全上得到保证的本能。
如果仅仅是本能,生育也是本能,可还有那么多人,男人,女人,有很多原因,不再屈服于自己的这一本能,想更好的活着。无论是独身,还是与同性。
本能,在生育上,这个一个物种最大的问题上已经,在人类身上得到突破。
人,不是简单的高等动物。不能以动物的本能来要求人。

人,太复杂。

这复杂,突破了人类这一物种另一个本能,“雌性比雄性强壮”。带来的后果,已经说了那么多。

其实,人类身上,本能被改变的太多,生育,强壮,还有,亲情。
人,现阶段的人,对于婚姻,不再像父辈那样50\60年代的那样,过于看重外表和家世。他们那个时代,人心还没有那么复杂。等已经复杂了,他们也快退休了。
对于“走过的桥比子女走过的路还长”的他们,感受到的人心复杂,发生在他们看来是晚辈的人身上。

那,与他们自己的爱情无关。

他们那一辈的人,离婚的远没有现在80后的多,感情稳定的更多。
他们考虑的两个人在一起的,是见面就能看出来的——第一感觉,外貌,家世。
这,也是他们选择女婿儿媳妇时习惯套用的条条框框。
可是,现在那些他们看中的女婿儿媳妇那一代的人,复杂度,他们真的能想像吗?

只有这个年龄段的,他们的子女,自己知道,知道选择另一半,光看那些父母满意的条件,远远不够。
诚实度,品位,气质,爱好,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是否感情骗子,骗财骗色,更是要防备。

这些,50、60年代的父母,那个年代的人,能有多少比例遇到这些问题?
这些,没有经历过,没有多少那个年代的父母经历过的父母,能为子女考虑这些从而更认真地选择女婿儿媳妇吗?
他们不是子女,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即使知道这些,也不一定能做得多好。

何况,他们不一定知道。
只有身在此圈中,才知其中的艰险。
这,是很多人不愿结婚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同性。
可是,父母不知道,可是,他们会用亲情,逼迫子女选择他们“认为的合适的人选”。

亲情,那人类的本能,本该是让一个物种的上一代与下一代快乐共处的感情,在人类这个复杂的物种身上,受到了考验。
是成全父母牺牲自己的感情,还是为自己的幸福考虑更多而不顾父母的着急?
闪婚,是一个好办法。

结一次昏,让你们满足,离一次婚,让自己满足。
只是,在结婚时,与不爱的人一起生活,那样的日子,有痛苦吗?
只是,看到子女最终不幸福,父母后悔自己的逼迫吗,后悔自己以亲情伤害了子女吗,后悔子女以牺牲来成全自己吗?

这样的做法,对谁,都是伤害。

只是,面对那父母几乎不可能切身体会的子女所处的人世的复杂,感情的复杂,和他们讲自己不要婚姻的理由,面对亲情,无异于“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他们在婚姻上不明白子女的多重顾虑,他们在亲情上以为自己是长辈可以逼迫。这样的局面,道理,没用。

只有自己,能在亲情和牺牲上考虑。

用自己在他们的选择下切切实实经历一次痛,让他们亲眼看到他们的逼迫造成的“爱情之殇”,才能明白“亲情之殇”,知道自己的罪孽。
一定要这样吗?一定要“闪婚”来报复亲情,免去以后亲情的逼迫吗?
为什么不选择和一个同性别的人一起生活。
对拉拉来说,同性的更了解彼此,伤害远比异性少。
不是没有背叛,不是没有欺骗,只是,两个人面对那实实在在的各种压力,比起那压力少得多的异性之恋,更加珍惜。

只是,依然在亲情这里,遇到阻碍。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男权社会里,男权的父亲和洗脑的母亲各自的动机以外,除了这些复杂社会泯灭人类亲情本能带来的后果以外,
那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也让这样的拉拉之恋更难。

两个女人,也许经历了很多,有事业上男人对女人的刁难,有社会对女性强者的歧视(小龙女黄蓉李莫愁灭绝师太东方不败),有生活中各种艰辛。经历那么多,最后想想,自己和她,都挺过来了,付出了那么多,该有回报。

是啊,没有谁愿意白白付出的,回报是必需的安慰。更何况,两人建立一个家,一起生活,虽没有世俗的承认,但自己的感觉却是最温馨的港湾。
可是,面对那经历不同的父母,对异性之恋尚且用得上逼迫,更何况是同性之恋。

如果他们不理解,不开明,不是那为数不多的现代派父母,那她们,面对的将是更大的阻挠。
可是,父母,你们知道她们两个经历的这些吗,知道吗!你知道在经历这么多后,实实在在的安慰、回报,就是两个人一起生活啊!不是和那个你们心目中的人一起!

这和她是不是爱男人不是一个问题。那是性取向,这是付出与回报,历经沧桑与心灵慰藉的问题。
何况,很多人,即使不遇到第一个问题,即使是BI,第二个理由,足以让她们在一起。

可是,不是子女这个时代的你们,不知道这些,只看到所谓的性取向,只注意别人的眼光。

这些,暂且不考虑,那些她们经历的,你忍心破坏吗!
可惜,她们身为女儿,也许是出于对你们亲情的依赖,也许是知道你们根本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不清楚这样的经历。她们不说,是因为你们。根本不懂。
你们知道付出要回报,就像你们付出亲情,女儿必需用“听话,终身大事听自己的话”来作为回报,她们呢,经历了那么多,她们要的回报,你们凭什么阻拦?
凭感情的深厚!

天生的,本能的亲情,与那经历曲折的爱情,都给人,给她们,心灵上的慰藉。
如果父母一定不懂,一定不理解,他们和自己一定有矛盾,亲情和爱情一定要有
伤害,伤害谁?牺牲谁?

谁在自己的心目中分量更轻,牺牲谁。
亲情之爱,经历风雨的爱情之爱,前者是多年的积淀,后者是深沉的沉淀。谁都不舍,可还是,有拉拉,为了爱情与父母对抗,或者,为了亲情说分手。
只是两者,对她来说,谁的爱更深,天生的亲情之爱,风雨的爱情之爱。
有了这样的对比,怎么选择,都不奇怪。

这也是虐文那么多的原因。似乎那些作者都认为,只有够虐,经历够痛,让男人伤,让交通意外伤,让身体伤,让心灵伤,这样的风雨,这样深的同性之恋的沉淀,才能在对方,在自己的心中,与那一直平淡的亲情之爱的积淀,对抗。
沉淀PK积淀。

这样的经历,才更能有理由坚持,更有勇气不放弃。只要,父母没有跪地哀求,没有哭,没有棍棒相加,没有威胁,没有那什么前面说的最难的以绝症相逼。
虽然,在男权社会里,这些逼迫带上了很多男人对女人控制的思想,但,亲情,却也是一个因素。

唯有风雨之爱,可以和洗脑的女人,和男权里父亲母亲亲情的逼迫相对抗。
无论怎样的洗脑,怎样的逼迫,自己的经历告诉自己:我和她的付出,必需得到我们应有的回报!

只是,如果没有经历这些,生活平淡的拉拉,结局一定更悲吗?
是这样吗?

其实父母有很多种,有真心为子女考虑的,有自私的,有封建的,有开明的,有理性的,有非理性的。这些极端,以及中间派,构成了不同的“出柜”反应。或者勃然大怒,或者震惊,或者哭泣,或者哀求,或者打骂,或者不理不睬,或者随便子女,或者棍棒相加,或者真的看得开后祝福,或者无奈后的接受。 哪一种都存在,看自己的造化。

说到底,看自己的坚持。

说了那么多,这些都是我站在“女人——拉拉”的角度说的。
当TA是一个人时,是一个社会属性的人时,面对的,是所谓的世俗。
最开始,我说了世人的眼光,在我看来,这不过是要不要在朋友面前出柜。毕竟,要是他们不知道,何来“眼光”一说。

很多拉拉一直说“同性恋情要面对社会压力”。我想说,你看清楚,你面对的是什么社会压力。
陈冠希、阿娇等人,面对的是这样的压力:中国只要看电视或者上网的都知道那件事,也都认得他们的脸,更加会对那件事给以自己的评价。他们面对的,是数
以亿计的人对他们的各种评价。
他们的压力,很大,数字很大。

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拉拉,中国没有多少人认识你,只有朋友、工作上的同事、亲人,加起来不过百十号,交往甚深的不过十几。
即使同性恋情不被那些身边人接受,一旦对他们坦白,你又能受到多少人的指责呢?

这个数字和陈、娇相比,十几和数亿相比,那个才叫“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应该能想清楚。
所谓的“同志要面临社会压力”,我想说,不是把自己看得像明星那样耀眼,太高看自己,就是被身边那些想拆散的亲人用这样的语言恐吓到分不清事实。
可是,这样的话,社会压力就没有吗?

有,和那几个明星相比,十几和数亿,后者面对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压力,前者,面对的是自己生活的小社会的压力。
但,都是他们,或者你赖以生存的天地,所给你的压力。
拉拉身边的,不过这么些人:有竞争关系的同事,决定自己职场命运的上司、入党联系人、一般性的朋友、好朋友、知心朋友。
这些人,哪些能接受同志恋情呢?

我不知道,这要问他们自己的爱情观。
可我知道,无论谁接受谁不接受,起码,和你有竞争关系的同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打击对手的机会。

婚外情,赌博,吸毒,这些都会被作为利剑,打击对手。
同性恋情,本不像那三个该被批判,那三个,是真的既伤己又伤人的啊!同志恋情不是这样的!

可是,不要忘了,打击的时候,是不管你有无无辜的。
不是常看电视剧里,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和自己上床的录像照片,威胁对方要怎么怎么样。我说,那是你们自愿的,谁也没有错啊!可是,一旦公开,下属、同事、董事会的股东等人可不会管这些,他们觉得这很恶心,尽管心里清楚那个人没错,清楚那个人是受害者;消费者也知道,也清楚那个人受害,可依然觉得他们有选择权,可以在觉得恶心的情况下选择另一家不觉得恶心的公司的产品。
那个人的下场,……

所以,这样的威胁,总能奏效。
在中国,现今很多人对“性”方面的受害者抱有歧视、躲避、议论的态度的情况下,不管是什么事,和这个字沾上边,就会觉得不舒服。
这对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利。

同志恋情也是这样,虽然很多人不排斥,可是,毕竟还有很多人,排斥。
作为消费者,作为顾客,作为有选择权的他们,作为金融危机下选择权更“上帝化”的他们,公司高层,对破坏“上帝”对公司好感的人,残酷无情。
这样的感情,面对这些狠心的顾客、消费者、更加上帝的他们,只能选择更好地隐藏。

公司,金融危机下想尽办法存活的公司,会残忍地斩断一丝丝危害他们勉励生存的威胁。

有竞争的同事,看到“上帝”和公司高层这样的关系,看到公司更加冷酷,他们知道,该怎么利用已经掌握的对手的隐私,那些“上帝”不喜欢,从而会改变他们选择的事情,来对高层献媚。

出柜,你认为是对朋友坦然,对他们表明“真爱无罪!!!!!!!~!!!!!!!!!!~!!!!!!!”这样的决心吗?

是这样,我不否认。
可,你知道那些现在的同学,朋友,以后不会变成有竞争的?
在现今的社会,很多人还是70年代以前出生而非更开放的80后甚至90后的情况下,主流声音对同爱能更快的宽容?
这些不宽容的人作为上帝,作为金融危机下公司更注重的上帝,公司还会对员工那些有损公司生存的事放任?
这些,是拉拉在自己的小社会里面对的压力。虽不像明星那样面对整个社会的压力,却也是必须谨慎对待的。
面对整个社会,虽没有直接的压力,可那世俗的声音,依然困扰这拉拉的选择。
很多人,社会上的很多人,50年代的,60年代的,70、80、90年代的,只要是16岁以上思想较成熟能面对感情的,都有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其中,包括对同性之爱。

虽有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赞成,可是,那些不赞成的声音,依然刺耳。
听到这些,无论的拉拉或者gay,虽然这不是小社会,他们/她们生存的天地给TA们的压力,虽然那些人根本不认识TA们,但,声音的存在,让人困惑。
为什么,TA们要伤害拉拉?不赞成就可以,凭什么要用难听的话来伤害?
不奇怪。

看看各个大型新闻网站,那么多的这样新闻:对公交车上的小偷;路遇的抢劫女子的劫匪;路边的乞丐;卖花的小女孩;讨薪的民工;失地的农民;为贫穷哭泣的患儿父母;新闻里遭绑架的孩子的父母;被卖淫团伙控制的女子;被拐卖的人……

一个个不幸,让我们的心,从痛,伤,到麻木。
看过之后,依然与她,与家人,欢宴。
只不过,提醒她,路上小心。
不奇怪,人都有自我保护心理。看多了无能为力的惨剧,看到自己不能帮助TA们,愤怒过后,只剩无力。

只要,不发生在自己生活的那十几个熟人,之多百十号人的小天地里就可以。
这样的心态,使人们对自己的各种身份,有了困惑。
当你是贫穷患者的时候;当你是火坑里女子的父母姐弟兄妹的时候;当你有年迈的父母老年痴呆失踪的时候;当你是无地农民同村人的时候,当你是被劫女子家人的时候,当你是害怕小偷的被偷者的亲人呢的时候……

当你,是拉拉的时候

当你,把自己有由一个拉拉,上升到一个女人,再然后,上升到一个人,社会属性的人的时候,
你发现,不是仅仅拉拉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冷漠,不理解,甚至歧视,让自己伤心,很多其它身份的人,社会属性的人,一样,对这样的社会现状,
伤心。

其实,冷漠还算好的,最极端的,是对伤害的恶意歧视和侮辱,是对以TA人痛苦为乐的时候。
除了这样的极端,赞成,让人高兴,欣慰;中庸,类似冷漠;反对,让人难过。
但是,都比不过碰见那种以别人伤口为乐的人的时候的伤心和愤怒。
这样的多种人的社会身份,这样的多样的“评论家”,每个人都会碰到。只是,看你那时以什么身份遇到。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对圈子以外的不幸,看多了只有麻木。
几家最大的新闻网站,sina,sohu,tom,成天被罪恶累累的不幸堆积。
看的多了,只能这样想:幸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朋友亲人。
是这样的吗?

看多了,对不幸,对TA人的遭遇,漠不关心。
同志也是这样,拉拉也如此。

只因95%的人不是同志,其它人又已经对各种不幸采取了“麻木”的“自我保护”(以免因自己无能为力而愤怒、惊恐、悲哀,伤心),对同志,对拉拉的痛,一样,“不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对你们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于是,有了歧视,或者嘲讽。
好一些的,是反对,劝说。

而赞成,有是有,只是,面对恶意的那些人,TA们不敢站出来说:“我不是同志,但我绝对支持TA们!”
就像我,男的,直的,怕被别人说变态,怕被真正的同志说成异类,别说不敢对身边人说,即使想说,在网上说,也犹豫了一个月,才敢说我支持同志。
尤其是这个男权社会下比gay活得更不易的拉拉。
但,那又怎么样,我毕竟不是这个圈子里的。

我不是贫穷患者;我不是火坑里女子的父母姐弟兄妹;我没有年迈的父母老年痴呆失踪;我不是无地农民同村人;我不是被劫女子家人;我不是害怕小偷的被偷者的亲人……

所以,我面对那些身份的“人,社会人”的时候,我麻木,因为看多了,保护自己的心不去对社会绝望;
同样,现在我写这个帖子对同志,对男权社会下的拉拉写文字,可我是直人,同时也是男权社会一份子,写完后,很可能又会对TA们,恢复麻木。
所以,社会所谓的歧视,并不是针对哪一些人。对歧视别人的人来说,这些人是“麻木”到了“以别人痛苦为乐”的地步。

如果,被我以一种社会身份,遇到那最恶劣的评论家,我只有这样想:你是那些导致我痛苦的人的支持者,你就是这样的无耻的人。我,不把你看成人,你,不具有社会属性。你,不该把你和禽兽相比,以免侮辱禽兽。
但是,毕竟还有那么多既不歧视也不赞成的“冷漠”的人。

他们,只不过是不了解那些不是他们生活范围里的人,只不过是没有亲人没有自己遭遇那些痛苦的时候而已。
没有经历,就只有继续用麻木来保护自己不去对世道绝望。
没有了解,就不必对别人生活的艰辛不易有什么想法。
所以,他们对那些可怕的新闻麻木,对生活不顺的人们麻木。
不是特地针对哪一些人。

这样的想法,再看看其它几种好一些的评论家,也不是那么郁闷了。
写到这里,差不多了。

TA,首先是一个人,社会属性的人,会遇到各种社会人具有的身份,遇到各种身份都会碰到的“评论家”;接着,TA是一个女人,男权社会里的女人,男人,父亲和他的心目中的女婿,一直想控制女人维持男权,包括被洗脑的母亲;最后,TA是一个拉拉,社会属性的人和女人的两个身份遇到的各种困难阻力,加上拉拉本就遇到的特小社会、亲情阻碍,共同汇成这最后一个身份的巨大压力。
只是,我想把这些压力想清楚。
不明不白,永远是受TA们控制。
TA们是谁?3种身份的阻力制造者。
一直记得这句话:母老虎比公老虎凶;一直想到列宁的那句话:除了政权,一切都是虚幻。

这是导致我想到这些话的原因。

也许,有一天,面对朋友、亲人对自己和她的“多堂会审”,能勇敢地对他们说:“先不谈我爱谁,不谈我是双是异还是同,仅仅看着我不爱他,你们却用友情亲情来伤害我的爱情,逼我和他结婚,这,就是你们,对我终生幸福的,残忍”
看了很多gl小说,纪实的,以现实为素材的最感动我。

这,是我这篇评中文字的来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98726.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600668.shtml

这两篇帖子,是我写出“女人不要指望任何人”这样一句话的原因,也是我想出“麻木”=“不对社会绝望”这样一句话的原因。
最后,还是那句话:你,最高层次的你,是一个社会人,活得,应该是真正的自己。
  

原貼出自:
http://bbs.tianya.cn/post-motss-204346-1.shtml

※圖畫是筆者於2006年畫的,因為很配合這位國內朋友的文章,就套用了。

版權: 

牛仔服飾噴砂可致命 SACOM籲立即停止

$
0
0
內容: 

2013-07-09 12.30.25

(獨媒特約報導)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 (下稱 SACOM ) 聯同多個勞工團體星期二(7月9日)到九龍塘又一城的Hollister分店門外,就其是否曾聘請三間使用噴砂工序的代工廠進行牛仔服飾噴砂工序作出示威抗議,要求各界支持禁止噴砂工序。SACOM項目幹事梁佩筠表示,噴砂工序危險性極高,足以致命。許多為人熟悉的品牌如 A&F ,American Eagle 和Hollister 等均未就有關事件作出回應,而工廠亦未為低薪工人提供足夠的職業健康指引及保護措施,令許多工人健康受損,甚至因患急性肺病死亡;SACOM 呼籲以上成衣製造公司立即停止噴砂工序。

調查發現廣東工廠仍使用 知名品牌未有回覆
SACOM 與乾淨衫運動國際網絡 (Clean Clothes Campaign)、國際工會聯合會香港聯絡處 (IHLO) 及War on Want共同發佈了一份名為<窒息的生產--危機四伏的中國牛仔服飾工廠> 的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六間位於廣東省的牛仔服飾工廠仍被廣泛使用噴砂工序。受訪的其中一位工人更表示工作環境如礦場,滿是黑色灰塵和牛仔褲;溫度高之如,呼吸也甚感困難。

2013-07-09 12.46.48

梁佩筠亦指出,今次選擇在國際大品牌 Hollister 進行示威,先是因為這些品牌於調查中被發現有交訂單予有使用噴砂工序的代工廠製造產品,而Hollister 也正正為三間工廠的主要客戶。這次示威希望能再次引起社會和政府注意,促請品牌公司履行「噴砂承諾」,禁止使用此類工序。事實上早於三年前的全球禁止噴砂運動,一些知名的國際品牌公司曾承諾會目律放棄使用會導致工人患上致命矽肺病的噴砂生產工序。然而,當 SACOM 把報告初稿寄予當中幾大主要品牌,讓他們回應和澄清與工廠的生產關係。但 Hollister 與多個品牌均沒有作出回應。再者,調查亦發現其中一間工廠將噴砂工序轉移至隱閉地方秘密進行。此外,亦有工廠千方百計掩飾噴砂工序,如加強工廠保安,使其他工人無法接觸噴砂工人。

工人受害 足以致命
港人或許對 SACOM 不太認識,SACOM 是一個監督企業不良行為的組織,長期開展倡議針對企業剝削工人及侵犯工人等權利運動。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亦曾派人深入調查大型品牌工廠內的工作環境和工人待遇等情況,包括是次噴砂調查及早前被揭剝削工人致工人跳樓自殺的富士通。

YD Polishing 02-R

YD hand-sanding_dusty hand 05-R

YD pp spray dept_surgical mask-R

圖1,圖2,圖3乃 SACOM 所提供

據 SACOM 提供予記者的資料顯示,整個噴砂工序危險性極高。噴砂是一種以高壓槍將微砂高速噴在牛仔布料上來製造布料破爛果的生產工序。即使使用其他生產技術破爛牛仔褲,包括手砂、磨光、染色或化學品噴灑,對工人健康也非常有害。如圖一所顯示,磨輪機工人在生產時沒有佩戴手套和同時佩戴兩個棉紗和普通外科口罩,但對減少吸入棉絮毫無幫助,可反映工廠沒提供合適的保護裝備予工人。圖二展示手擦工人長期赤手用沙紙磨擦牛仔布,令雙手變形紅腫。圖三顯示進行噴灑時,工人只佩戴普通外科口罩作業,但品牌及工廠有責任加強對工人職安健的培訓。這反映情況令人擔憂。

2013-07-09 13.02.23

梁佩筠又認為,由於中國工廠並沒有嚴格遵守內地法規,執行入職前和離職體檢;工人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加上大部份工人為農民工,流動性高,當發現身體不適,多數會選擇離職回鄉養病,毒性只會殘留在身體中。而事實上,數年前因為土耳其仍允許工廠使用噴砂,令至少57名製衣工人患上矽病而死亡。事件發生後,政府已禁止工廠使用這類致命技術,但不少工廠卻轉移至其他國,如中國、孟加拉,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

行為藝術 諷品牌無良
SACOM 亦帶來兩塊紙造的肺,即場以藍色同紫色粉砂噴上「肺」部,讓公眾認清噴砂工序對工人身體造成多大的損害,亦諷刺品牌公司售賣無良產品,呼籲大眾認清這類產品,思考消費行為。另外,有經過的中學生表示,以往也知道這些工序,因為嚴重影響工人健康;所以之後沒有買過這些產品,亦會勸告同學不要光顧。

編輯:麥馬高

工聯會精神

如何推動罷工反送中?

$
0
0
自由標籤: 

原文連結:中國勞工論壇

103萬人上街反對送中惡法,但林鄭強硬回應,繼續強推惡法, 這場鬥爭已經進入關鍵時刻

社會主義行動報導

今天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共比2003年更獨裁,加上中共不能容許香港民主運動蔓延至中國。而且在中美衝突下,習近平視推動送中惡法為國家層面的任務,因此會更加強硬執行。香港群眾已經看清,單靠遊行是不足以迫使政府作出讓步。群眾自發的罷工罷市行動,已經帶鬥爭升級至新的階段。

現在部分行業準備由下而上發起罷課罷工,包括學生和教師罷課,社福工會、藝術家工會、巴士工會發起工業行動。罷工將可以大大改變香港群眾鬥爭的面貌。雨傘運動沒有出現過真正的罷工,是當時的一大弱點。政府可以無視百萬大遊行甚至佔領,但當經濟被癱瘓、社會運作停擺時,政府的統治會受到更大威脅,而勞動群眾展示自己才是真正掌握權力的人。

罷工需要組織

但罷工不能單靠自發,而需要組織起來。自發的罷工可以作為開始,具有強大的象徵意義,但如果罷工真的要有實力,就一定要準備、宣傳和組織。一方面,職工盟和教協的領導需要履行領導的責任,全面推動罷工。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很多行業都沒有工會,或者工會力量薄弱,所以現在需要立即設立「反送中罷工委員會」,發起聯署、召開大會、進行罷工投票。

開拓升級的可能

社會主義行動從鬥爭開始一直倡議政治罷工。我們是在六九大遊行裡唯一個組織主張罷工反惡法。慶幸現在罷工的想法得到了廣大的響應。

過往多數人覺得在香港發起罷工非常困難,甚至沒有可能,但今天現在我們已經踏出第一步。現時自發的罷工開拓了行動升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掀起浪潮,促發日後更有組織的罷工運動。

Facebook上不少人轉貼關於蘇丹總罷工的新聞。在當地工人階級的大罷工嘗試拉倒軍事獨裁的政權。我們理應學習這些國際基層人民的鬥爭經驗,而不是依賴西方政府,因為他們只是口頭上批評中共,實際上更重視自己的商業利益。

準備更大的罷工

社會主義行動認為,下一步是訂立一個日子,發起一次更具組織的政治罷課罷工,以停止好一部分乃至全部行業運作為目標。讓學生和工人現在立即回到學校和職場作出準備。

在正式政治罷工當天,應當舉行遊行集會,將所有罷工者聚集起來,決定下一步如何行動。向林鄭月娥發出警告,除非撤回送中惡法,否則就會有更大規模和更長時間的罷工。

香港的政治罷工將會向全世界發出強烈訊號,甚至動搖這個橫蠻的政權。

香港百萬人遊行 需要政治罷工

$
0
0
自由標籤: 

原文連結:中國勞工論壇

林鄭拒絕撤回逃犯條例,導致抗議升級

抵抗(社會主義行動 CWI香港)

6月9日,100萬人參加反送中遊行,人數創下1997主權移交以來的最高紀錄(只有1989年六四屠殺之後的示威才能與之媲美),展現出巨大民憤。香港的「抗議文化」由來已久,但今次全港七分之一人口上街遊行,將抗議提到了新的高度。

香港現在深陷政府危機和群眾抗議。林鄭政府愚蠢固執至極,出人意料地重燃了群眾運動。從雨傘運動失敗至今還不到5年。

林鄭修訂逃犯條例,是為了讓中共獨裁政權能夠「合法」綁架身處香港的政治異見者(包括只是途經香港機場的人)。中國沒有公平審訊,99%的判罪是基於口供而非客觀證據。香港幾十年的群眾鬥爭才爭取到一些薄弱的民主權利,而且在過去幾年已被嚴重破壞,而送中條例是迄今對香港民主權利的最大攻擊。

2014年,雨傘革命創下大城市群眾佔領運動的世界最長紀錄(79日),至今沒有被打破,但因沒有前進方向、精疲力竭而失敗。自那之後,反革命和變本加厲的威權統治佔了上風。

所以,6月9日的遊行相當於「決堤」,群眾怒火一下子洶湧而出,但是69示威者的情緒和過去的群眾抗議有多方面不同。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反送中運動也不是從零開始。群眾毅然上街,儘管許多人都知道政府不會撤回法案。

事實也已證明政府會採取強硬立場。在遊行當晚,在仍有數千示威者尚未抵達終點的時候,林鄭就宣布仍會在6月12日將法案提交立法會大會審議。遊行之後,政府的立場愈發強硬,緊張局勢一再升級,因為中共和林鄭如果不能如願通過送中條例,其統治將遭受嚴重打擊。林鄭政府的威信已蕩然無存,不過這不是一個民選的政府,而且通過清洗立法會和禁止反對派參選,建制派有足夠票數通過送中條例,更何況林鄭背後還有中共獨裁政權的支持。

反送中運動經常被比做2003年反廿三條運動。2003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遊行,迫使政府撤回廿三條國安立法。但顯然今次不會是2003年的簡單重演。

反廿三條運動扳倒了香港第一位特首董建華,而林鄭受群眾憎恨之深更甚於董建華。過去16年的政治鬥爭令港府權威千瘡百孔,但林鄭卻加力推動送中條例,因為她害怕如果放棄修例,政府將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群眾對中共獨裁政權的恐懼將大大削弱。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香港,中共都是以「無敵」形象和群眾的恐懼作為關鍵的統治工具。

69遊行之後,政府一方面做出一些可笑的表面「讓步」,但另一方面卻將立法會表決日期提前到6月20日。一名匿名建制派議員對香港《南華早報》說,政府認為以強硬立場嚇退群眾運動是目前損失最小的方案。親中共的資產階級建制感覺自己已經無法回頭:既然已經遭受損失,不如現在想通過條例,以表示港中政府不會被群眾壓力撼動。

反送中鬥爭也和中美衝突交織在一起。中美衝突正從貿易戰和科技戰迅速升級成全面的地緣戰略角力。外國公司已經表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而中共不能示弱。

誰的主意?

是林鄭政府自己發起修例,而中共起初只是站在一旁觀望。林鄭迫切想要討好習近平,而且她也需要抵擋其他親中派系的壓力,以拖延廿三條立法。林鄭明白,雖然民主鬥爭在過去5年遭受諸多挫折,但如果重啟廿三條立法,可能會重新點燃群眾運動。

但她最終還是扮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送中條例同樣激起強烈的群眾怒火。可見政府的愚蠢上了一個新台階,而且林鄭已注定無法連任。看起來中共要等更長時間才能找到一個能任兩屆的特首,儘管實際上特首不是民選的,而是由一個僅1200人的委員會「選」出的。

送中條例激起的群眾抗議令建制派內的分歧愈發嚴重,所以中共不得不介入事件,管束建制派,讓他們支持林鄭修例。從此時開始,中共和習近平就已經和修例掛上了鉤,既不能繼續袖手旁觀,也不能容忍修例失敗。

獨裁的「好處」和「壞處」

中國一句諺語說:「天高皇帝遠」。內鬥是中國獨裁制度的固有成分。中國的中央政府和經濟實力強大的地方政府一直存在衝突。中國許多省份的經濟規模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習近平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也是為了壓制政權內強大的離心力。

所以,在送中條例問題上,習近平一旦示弱或者因為群眾壓力而退卻,將立即激化現在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而且還會鼓舞中國的群眾鬥爭。現在中國群眾對中共政權的不滿可能甚至比1989年更加強烈。

這也突顯出中國獨裁資本主義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之間的區別。過去10多年,中共不禁覺得保持高壓統治是正確的,而且還大大收緊管控,因為大部分「民主國家」已經陷入混亂,例如英國政府搖搖欲墜、特朗普等右翼民粹主義勢力冒起、以及其他嚴重問題。相比之下,中共利用高科技強化威權統治的做法得到許多西方資產階級的欣賞。

但是中國的體制缺乏靈活性,不像資產階級民主制有許多政治「安全閥」來釋放群眾壓力。面對危機時,西方資產階級經常利用選舉來平息或誤導群眾鬥爭,利用「新面孔」的蜜月期來爭取時間,儘管隨著資本主義危機持續惡化,資產階級的喘息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

中共威權體制愈發陷入一個死循環,它只能不斷加強鎮壓和強硬統治,例如新疆關押過百萬人的集中營和香港變本加厲的政治打壓。當然,到了某個時間,不斷升級的鎮壓必將引爆社會抗爭。眼下的香港就是如此,劇烈的社會動盪將會持續幾日乃至幾個星期。

中國和台灣的關係顯然也是上述狀況。中共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但大多數台灣人強烈反對這種說法。中台關係的影響也已變得非常重大,因為台灣已經成為中美衝突的關鍵棋子。

香港現在的政治危機正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明年今年1月台灣將舉行總統選舉。這將是解嚴30年來最兩極化的大選。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民進黨的現任總統蔡英文支持香港的群眾抗議,並利用香港局勢攻擊中共政權和國民黨。

習近平對香港採取強硬立場,導致中共不僅沒能從經濟和政治上拉攏台灣、削弱民進黨和蔡英文,反而令台灣人民更加排斥中共。習近平不得不對台灣採取更加強硬的言論和軍事威脅,而這又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罷工呼籲是轉折點

香港的局勢發展非常快。6月4日,18萬人參加六四30週年紀念晚會。5天之後,100萬人上街反對送中條例和林鄭政府。政府沒有做出讓步,反而更加強硬,暗示要進一步打壓民主派,令局勢大幅激化,反送中鬥爭進入緊要關頭。

69遊行之後不到24小時,就有許多小商戶、藝術家、社工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罷工號召。一天之後,3000名教師聯署,要求「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一個教師工會)發動罷工。航空公司雇員也發起同樣的聯署。巴士司機宣布怠工行動。學生和其他許多團結也開始討論罷工、罷課、罷市。

儘管罷工對於希臘、法國、韓國等國家來說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但對於香港來說則是歷史性、革命性的一步,因為這意味著群眾政治覺醒,民主鬥爭才是採用一個全新的武器。香港工人運動力量薄弱、缺乏自信,直到現在這一直是香港群眾鬥爭的致命弱點。

民間人權陣線號召在6月17日舉行一日罷工、罷課、罷市。這是必要的一步,我們對此非常歡迎。如果民陣堅定地向這一方向邁進,並進行真正的組織和準備,那麼三罷的號召能夠得到巨大迴響,而且會成為鬥爭的轉折點。

如果堅定地組織和領導罷工,不再只是跟在群眾鬥爭後面,那麼親民主的職工盟有機會在鬥爭中大大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儘管香港工人缺乏組織和經驗,而且工會參與率低,但是昂揚的鬥志可以推動工人在職場建立罷工委員會、召開罷工會議、加入或建立工會。

雨傘運動沒能迫使政府做出任何讓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從未討論過罷工。這是嚴重的弱點。從反送中鬥爭一開始,社會主義行動(CWI香港)一直呼籲全港政治罷工,因為中港政權將自己的權威押在送中條例上,要想打敗他們必須要有大規模政治罷工。

在69遊行中,我們在橫幅和演講中呼籲罷工罷課,並為此派發了1萬份傳單。當時我們是唯一一個呼籲罷工罷課的組織。現在罷工的想法正在吸引大批群眾,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社會主義與民主鬥爭

對於社會主義者和香港工人運動來說,反對壓迫性法律、捍衛民主權利的鬥爭至關重要。香港的鬥爭也關係到中國大陸支持新興工人運動和反對中共威權資本主義的鬥爭。

過去30多年,香港民主鬥爭起起落落,一直都是典型的「跨階級」運動。參加群眾抗議的有普通工人、退休老人、學生和中產階級專業人士,但掌控運動領導權的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自由派、泛民主派以及與他們觀念類似的一眾NGO。這些運動領導本身組織規模比較小、自我封閉、沒有真正的內部架構、而且主張去政治化的路線。香港民主鬥爭停滯不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所謂的領導無法為運動提供真正的領導。

有組織的工人運動在民主運動中非常不起眼,例如69百萬人大遊行時工會橫幅寥寥無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會領導人(例如職工盟)只會跟在資產階級泛民政客的後面,不去為工人階級的獨立政策而戰。

這更突顯出社會主義者和工會份子能夠在運動中發揮的作用,特別是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第一次考慮採取罷工的情況。開始將罷工作為武器,是群眾意識的決定性轉變,我們對此做出了貢獻。

一些宗派主義團體拒絕參加民主鬥爭,因為他們認為這無關工人的利益。而我們社會主義者則介入民主鬥爭,努力發揮重要作用,同運動最激進的成員建立聯繫並為我們的綱領而戰。我們主張將戰鬥性的民主訴求聯繫到終結資本主義、施行社會主義政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決香港這一亞洲最不平等的社會的危機。

根據樂施會的報告,在林鄭治下,香港的貧富差距擴大到45年來最嚴重的程度。香港資產階級不支持民主訴求,因為這個威權體制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利潤,保持極低的稅率,抵擋「邪惡的福利主義」。

自9前成立以來,社會主義行動一直活躍於所有民主鬥爭。我們提出具體的倡議(包括罷工),並解釋需要怎樣的鬥爭才能打敗傀儡港府乃至其背後的中共獨裁政權。我們也明確指出泛民領導人政治軟弱、沒有戰鬥性的戰略。

泛民政客完全低估了群眾對送中惡法的怒火,一直落後於群眾運動。他們依附於資本主義,看不到資本主義正是港中實現民主權利的一大阻礙。所以他們總是猶豫不定,害怕群眾鬥爭激進化、脫出自己的掌控。眼下,泛民支持罷工罷課罷市,但是他們並沒有領導和組織三罷,只是迫於群眾壓力而做出敷衍。

將鬥爭蔓延到中國

現今中共政權和傀儡港府面臨多重危機。如送中條例一樣,許多危機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回應挑戰的策略是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因此現在香港和中國都在醞釀爆炸性的緊張局勢。

今天香港群眾討論以罷工對抗港府的反民主法律,意味著群眾鬥爭進入了歷史性的新階段。無論未來鬥爭進展如何,現在關於罷工的討論都會帶來重大影響。香港群眾鬥爭應該採取的另一個重大突破,是擺脫自我孤立的狀態(近幾年本土派思想令這種狀態更加嚴重),聯結到中國群眾鬥爭(特別是工人鬥爭),挑戰中共獨裁政權。中國的新興工人運動面臨著更加殘酷的鎮壓,但也展現出驚人的勇氣和力量。如果有一個新的工人政黨領導中港工人群眾團結起來、組織起來,提出清晰的綱領將革命的民主訴求聯繫到徹底終結資本主義,那麼獨裁政權的滅亡就指日可待了。

Viewing all 163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